夏末的大雨沖去了連天的暑熱,令很多人覺得舒爽。昨天衢州一家名為“天頤老人之家”的養老院內,89歲的黃美英老人在房間內接受著衢州衢化醫院眼科醫生的檢查。“黃奶奶,您只是患上了白內障,您的角膜沒問題不影響捐贈。”衢化醫院的眼科主任潘冰心說。
老人拉著潘醫生的手舒心地笑了。“看來我給別人帶來光明的愿望不會破滅。”
擔心角膜捐獻
老奶奶寫信請求醫院檢查
2012年,黃美英和衢化醫院簽定了身后捐獻眼角膜志愿書。
上個月,老人發現視力變差,開始擔心影響眼角膜捐獻,于是她向衢化醫院寫信希望醫院回訪以解開心中的疙瘩。
黃美英這封信是直接寫給衢化醫院院長的,鋼筆字字跡工整娟秀。
信中寫道:“我于2012年2月27日和衢化醫院簽約,愿死后捐獻眼角膜。現在我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疾病,尤其最近感到視力模糊,見風流淚,并有很多眼屎,我不知道這是否會妨害眼角膜的捐獻,建議醫院對眼角膜捐獻者進行一次回訪,提高眼角膜的質量。”
信的末尾,老人稱自己的孩子在杭州,如果孩子們在她死后不能及時趕回,養老院和醫院可以自行將她的眼角膜進行捐贈。
一直覺得能給他人
帶來光明是件幸福的事
信隨后轉到衢化醫院眼科主任潘冰心的手中。
潘冰心稱見信如見老人面,她的腦海里浮現起黃美英老人的形象。“一個熱情的有愛心的老奶奶,奶奶一直覺得能給他人帶來光明是件幸福的事情。”
昨天上午,潘冰心再次來到老人院為老人進行確診,確診的結果讓黃美英開心不已:老人的眼睛視力出現問題是患了白內障,不影響眼角膜的捐贈。
潘冰心建議老人做一個白內障摘除手術,但被老人婉拒:“用放大鏡還能看得見字,我用放大鏡看看就好了,實在不行再動手術。”
年輕時秀美知性
是一名捷克語翻譯
黃美英隨身攜帶的包里放著一沓泛黃的老照片,那是黃美英年輕時候珍貴回憶,照片上的黃美英秀美知性。
老人祖籍諸暨,出生在杭州清泰街。從小,她有一個夢,做一名優秀的教師。19歲時,黃美英如愿考上了蕭山湘湖師范學校。畢業后,黃美英又考入了南京的華東外文專修學校攻讀俄語。23歲時,黃美英成了部隊里的老師,教戰士學文化。
1954年,因為工作需要,黃美英被派往上海,組織要求她學習捷克語,以最快的速度成為捷克語的翻譯。
黃美英憑著聰慧和刻苦,迅速掌握捷克語,并成了捷克在華專家的翻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黃美英能吃上沙拉,喝上咖啡。
“那段日子真的令人難忘,我應該感謝命運的優待。”因為愛情,黃美英后來跟隨丈夫來了衢州,彼時丈夫在衢州機場工作,而黃美英則進了國企。婚后的黃美英生了二兒一女,她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俄語,捷克語,現在只能念幾個簡單的單詞了。”黃美英說。
丈夫早逝讓她意識到
一個生命對家庭的重要
丈夫49歲時撒手人寰,黃美英沒有再嫁,將兒女拉扯成人。如今,兒孫繞膝,四世同堂。
丈夫的早逝讓黃美英覺得生命對于一個家庭的重要,她身體力行做著善事,碰到需要捐助的捐一點,碰到需要拉一把都會拉一把。“捐的錢不多,幾十塊百把塊,表一個心意。”
黃美英工作一輩子,卻沒有為自己攢下一套房。住進養老院前,她還住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內。“能住就行了,我還是滿足的。”除了主動捐獻眼角膜,黃美英還給兒女們下了遺囑:喪事從簡,不要買墓地。
“好多偉大的人死去后骨灰都灑向了大海森林,要墓地給孩子們添負擔,給活人占地方,死了不能給后人和社會添負擔。”黃美英說。
黃梅英的女兒張愛萍說:“媽媽一輩子講原則,對生死看得很透徹,她決定的事情,兒女們一般不會違背她的意愿。”
(記者 盛偉 通訊員 王潘紅 徐永鵬)
?
?
相關鏈接:
警察捐遺體和角膜 臨終前問取角膜的人來了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