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近日,海口市美蘭區和邦路一條斑馬線變身“海洋世界”,“奪”走市民目光的同時也引發熱議:3D彩繪的創意斑馬線,好用嗎?南國都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市民對此看法不一。
       
     您當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首條3D彩繪斑馬線“上路” 引市民熱議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8-09-08 08:18

      原標題:美化城市?or分散注意力?

      椰城首條3D彩繪斑馬線 引市民熱議

      專家:決策前應加強科學論證周密安排

    路過3D斑馬線的市民靠邊走,“舍不得”踩。

      近日,海口市美蘭區和邦路一條斑馬線變身“海洋世界”,“奪”走市民目光的同時也引發熱議:3D彩繪的創意斑馬線,好用嗎?南國都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市民對此看法不一。

      法律界人士結合法律法規提出斑馬線的設置雖然屬于非強制性條文,但沒充分理由仍應予以遵守執行,而專家則呼吁行政部門加強科學論證,周密決策。

      實地走訪

      司機稱第一時間

      被美麗畫面吸引

      海口市美蘭區和邦路美舍河一號橋的橋頭格外醒目,遠遠地就能看到路面上一片海藍色。驅車走近之后,發現這片“海”是畫在斑馬線上,在原本的白色平行粗實線斑馬線上畫出一個“地面裂痕”,藍色的海水流淌在“裂痕”里,竄出鯊魚、海豚等海洋生物。

      截至9月4日,此條斑馬線已基本成型,僅剩斑馬線的一端尚在圍擋施工中。由于天氣炎熱,走在這條彩繪的斑馬線上可以感受到腳下繪畫的區域變軟,而多數市民舍不得“下腳”破壞這逼真的畫作,盡量靠邊通過斑馬線。

      據作畫的師傅介紹,這條斑馬線是海口有關部門施劃的試點3D立體斑馬線,主題為“海洋世界”,在美蘭區和邦路試點。

      途經的司機大多會留意到這些圖案,“第一時間被美麗畫面吸引,遠遠地就注意到了這里。”陳先生開車途經3D彩繪斑馬線時說。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這條斑馬線附近就是英才小學,來往學生較多,不少學生會駐足觀望,甚至坐在電動車的孩子也扭著頭“看不夠”。

      市民觀點

      正方

      強化斑馬線警示作用

      美化城市

      在采訪中,部分市民充分肯定3D斑馬線,認為3D彩繪的創意方式不僅強化了斑馬線應有的警示作用,在美化城市方面,也起到更好的點綴作用,希望此類斑馬線能維護保持住鮮亮的外表并推廣。

      “我覺得斑馬線本來的作用就是提醒過往司機注意,這里可能有行人通過,需要減速。而3D斑馬線讓司機在更遠的地方就可以注意到這里有斑馬線,是一件好事啊。”海口市民秦先生認為,市區的車速本來就不快,如果司機沒有超速行駛的話,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因3D斑馬線而致司機緊急剎車引發交通事故。

      反方

      分散司機注意力

      不好保養

      陳先生不認同在道路上尤其在斑馬線施劃除了規范的道路標志標線以外的東西,“這太容易分散行人和司機注意力,一時的新鮮容易引發事故。”陳先生建議這些“奪目”的手段可以放在一些在城市管理中容易被忽視的基礎設施上,比如存在安全隱患的井蓋等,“又能美化這臟亂差的區域,又能提醒市民注意安全。”

      市民劉女士則認為斑馬線設置的目的在交通安全保障,而3D彩繪斑馬線的目的也在于提升斑馬線的識別度,終極目的在于交通安全引導,然而,她認為重點不在于斑馬線“長什么樣子”,而是交通參與者對于法律法規的遵守。

      “這種繪畫容易掉色,后期的維護管理耗財耗力,一保養不好很容易從美化變丑化。”劉女士建議主管部門多在交通參與者的素質教育和法規教育上多下功夫。

    3D斑馬線十分醒目。

      網絡聲音

      正方

      網友“蠢牛”: 感覺挺好看的請不要抹掉它。從視覺效果看,它比斑馬線好使。

      網友“大 歡 ”: 太棒了!這也是獨特的海島風景!支持市內大面積推廣!

      網友“cococonut ”: 只要不會造成安全隱患,建議多畫一些,街邊井蓋也可以美化一下啊!

      反方

      網友“xx”: 初衷是好的,但是也要考慮到行駛人員視覺誤差帶來的風險,還有小朋友貪玩導致影響交通的弊端。

      網友“當”: 我覺得不應該在斑馬線上這樣子,很危險,可以在墻上或者橋上之類的畫涂鴉,藝術涂鴉是給城市添加藝術氣息和人欣賞的,但在馬路上真的不建議,一些小孩不聽話的,說實話很危險。

      網友“老千 ”:畢竟是在馬路中間,難免會有行人駐足以觀賞。后果堪憂。井蓋之上的其他設施等建議倒是不錯。

      問卷調查(共37人參與,僅選取部分內容和選項)

      過馬路時

      你會做哪些行為?

      專心過街:73%

      玩手機、接聽電話:59%

      與朋友聊天:35%

      改變斑馬線形式

      哪種更好?

      沒必要改變:47%

      3D彩繪:38%

      趣味圖形:15%

      斑馬線要改進嗎?

      是:55% 否:45%

      對3D斑馬線的看法:

      不夠嚴肅,過于強調畫面,存在交通安全隱患:41%

      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安全過街:35%

      更容易引起司機注意:41%

      美化城市的細節:32%

      專家看法

      決策前應加強

      科學論證周密安排

      “道路交通標識應當簡單明了,一目了然。”林澤龍認為 ,作為交通標識,斑馬線應當突出其保障行人安全的本質功能,而不應隨意附加其他功能。規劃設計部門應當依法加以規范,遵循全國統一的規范標準。五花八門、花里胡哨的斑馬線容易導致行人和司機在通過斑馬線時分散注意力,誘發交通事故。林澤龍建議行政部門在作出決策之前加強科學論證,精心設計,周密安排。

      交警視角

      交通標志標線設計

      施劃應規范標準

      針對海南個別地區推出的創意斑馬線,海南省交警總隊從局部角度出發肯定了其宣傳和引導的積極作用,“可以集中引起交通參與者對斑馬線通行、禮讓等方面的重視和注意,”省交警總隊有關負責人介紹,從交通管理的大局上出發,道路交通標志標線的設計和施劃具備嚴肅性,海南交警部門依然堅持規范、標準、統一的特性,避免千奇百怪,不能形成交通引導的標志和標準。

    ?

    ?

    相關鏈接:

    3D斑馬線亮相海口 提醒司機禮讓行人
    秘魯藝術家設計3D斑馬線提醒文明過馬路
    禮讓斑馬線 文明伴我行
    海口:景區夜市斑馬線 文明新風隨處見
    海口電動車扎堆停放斑馬線兩端 給生命通道添堵

    ?

    相關鏈接:
    秘魯藝術家設計3D斑馬線提醒文明過馬路
    海口電動車扎堆停放斑馬線兩端 給生命通道添堵
    海口:景區夜市斑馬線 文明新風隨處見
    禮讓斑馬線 文明伴我行
    3D斑馬線亮相海口 提醒司機禮讓行人
    [來源:南國都市報] [作者:田春宇] [編輯:云夢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