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播出機構將電視劇收視率與購片價格掛鉤,制作方若不承諾收視率便拒絕購片——
收視率造假亟待“重典”整治
9月15日,知名導演郭靖宇公開發文揭露電視劇行業收視率造假問題。他稱新作《娘道》播出前曾被某衛視要求購買收視率,否則不予播出。郭靖宇表示自己并未妥協,開播前還差點被陰。他呼吁影視行業團結起來,徹底清除假收視率毒瘤。隨后,王長田、陸川等業內人士聲援。9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發布消息稱,針對收視率問題的輿情和反映,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已采取措施并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9月17日,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發布聲明稱,協會堅決擁護國家廣電總局采取相關措施開展調查,對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嚴肅處理。
日益畸形的收視率
收視率造假問題并非新聞。早在2012年,電視劇《大祠堂》的出品人王建鋒就曾在微博上公開舉報收視率造假。
2015年,因不愿意參與收視率造假,光線傳媒退出電視節目市場。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回憶稱,“當時多檔節目在央視等播出,停播所有節目之痛苦記憶猶新。”
導演陸川也通過微博表示,之前曾親耳聽到某導演朋友無奈要求制片將每集40萬元購買收視率的錢,打到某市電視臺購片主任指定公司,“他跟我說如果不按電視臺指定公司買收視率,將收不到電視臺尾款”。
2016年12月,浙江衛視電視劇《美人私房菜》因制作方未向幕后黑手購買收視率,從全國收視前5名直接跌至20名開外,創浙江衛視建臺50年來最低收視紀錄。該劇終因“超低”收視率從黃金時段下架。此舉引發當年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向電視收視率造假的“黑勢力”公開宣戰。不過至今看來,收效有限。
直至今日,郭靖宇的“悲壯”控訴再次引發業內人士共鳴和支持。他揭露的內幕中,虛假收視率報價已飆升為單集人民幣90萬元。編劇李亞玲稱,最近兩年買收視率費用爆漲一倍,從每集50萬元漲到100萬元。
多位業內人士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按國際通行規則,收視率原本是為廣告商向電視臺投放廣告而服務,并非電視節目優劣評價標準。但在我國,一些電視臺為爭取廣告資源,開啟收視率造假,之后愈演愈烈。當電視劇成為衛視黃金時段主打節目后,不少電視臺強行要求在購劇合同中,將收視率與購片價格掛鉤,簽訂所謂“對賭”協議,客觀“引導”制作方購買收視率。
央視電視劇頻道資深導演高賽向《工人日報》記者介紹,收視率如今已滲入電視領域各方面,不僅成為市場的晴雨表,也成為電視劇交易“依據”,且與從業人員業績、收入、晉升和評比等直接掛鉤,在電視業和從業人員的生存與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收視率造假將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燕南指出,收視數據造假亂象,對數據的誤用和濫用等做法,已嚴重影響收視率的信譽和電視劇市場健康。
文化教育學者郭簃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收視率赤裸裸的造假行為已嚴重影響到影視文化產業全生態鏈,長此以往,對專注于內容質量和規范操作的原創作品將帶來深層傷害。
黑色產業鏈背后的巨額利益
調查發現,盡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各電視臺簽署禁止“對賭”公約,然而不少播出機構迫于收視率對廣告收入的巨大壓力仍“陽奉陰違”:制作方若不承諾收視率便拒絕購片。如此逼迫制作機構繼續花錢購買收視率。而制作機構每部劇平均增加的兩三千萬元購買收視率成本,反過來又會轉嫁到電視臺。這種惡性循環使多數電視臺也不堪重負。
為何收視率造假問題屢被爆出并遭受抨擊,至今仍未徹底解決?業內人士表示,利益的驅動是首要問題。
高賽對《工人日報》記者坦言,在資本和高額利潤裹挾之下,收視率造假已形成一條分工明確的黑色產業鏈,擁有強大的利益驅動。
業內人士表示,一個組織嚴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產業”已形成。在一些地方,即使作品內容和制作精良,也必須千方百計花高價購買假收視率,以確保達到電視臺要求的播出標準,否則將面臨停播、降價,甚至賠本。
對此,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法務委員會曾發表聲明稱,收視率造假問題在不少區域已形成“大面積、全方位塌陷”的惡劣局面。
郭簃認為,數據造假對行業和產業的傷害是深遠的。對多數專注于內容制作的人士而言,虛假數據讓作品難以獲得公正評價,導致優秀作品和人才“貶值”。這不僅將破壞正常的文化創作和傳播規則,還可能產生錯誤的創作和價值導向,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生態。
違法違規近乎“零風險”
早在2009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就頒布《中國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對樣本抽取、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使用等環節做出規定。這是在我國大規模開展收視率調查十幾年后,由行業協會推出的第一個規范性文件。準則參考和借鑒國際通行《全球電視受眾測量指南》(GGTAM),結合中國國情,對數據生產方提出應遵守的標準,也對數據使用方提出規范的要求。
之后,國家標準委批準頒布該準則于2014年7月1日起實施。這被譽為國內首個電視收視率調查國家標準。從標準內容看,除了規定嚴防收視率樣本戶受干擾影響外,也要求對收視率調查建立舉報制度。不過,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實施的準則屬推薦性國家標準,并無強制法律約束力;因此想要落實,很大程度仍依賴于各方“自覺”。
4年多過去,因執法缺位,該準則幾乎被虛置,收視率數據造假亂象愈演愈烈。其中,被業內普遍詬病的是違法違規成本過低。
王長田指出,部門不治之由屢屢傳出:無法律法規可依、抓不到證據、缺乏權力手段、掀開蓋子恐傷害電視行業、市場行為政府不便干預、利益集團太大扳不動等。
公益法律文化工作者姜寶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針對收視率市場的法律規約和監管機制至今尚不健全,訴訟及問責的時間和人力成本過高,懲罰成本過低,等等均導致違法違規接近“零風險”。
在郭簃看來,當務之急,既要呼吁司法的強力介入以增強懲罰力度,也要倡導構建多種數據調查模式并存的科學評價體系,根本還是要引導整個產業生態回到關注原創內容本身。文化精神產品最終仍是內容為王,原創產品質量才是其賴以維系的生命線。(記者 王瑜)
?
相關鏈接:
根治收視率造假須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收視率不足0.5%的“炮灰劇”逼近80%
收視率回升!原本要停播的《RM》又火了一把
《柒個我》收視率炸了 張一山演技爆表看他怎么說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