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牛年”春節將至,在海南方言中,人們會在“年”字前加一個“做”字,過年也叫“做年”。昨日,省文聯藝研室主任蘇鵬程和記者聊起兒時“做年”的趣事,也給記者介紹了海南各地不同的“做年”習俗。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海南人 快來收好這份“做年”指南!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21-02-05 13:45

    海南不同地方人怎么過年? 有哪些習俗?有什么講究?

    趕快收好這份“做年”指南

    老一輩人仍鐘愛手寫春聯。李志良/圖

    “牛年”春節將至,在海南方言中,人們會在“年”字前加一個“做”字,過年也叫“做年”。昨日(4日),省文聯藝研室主任蘇鵬程和記者聊起兒時“做年”的趣事,也給記者介紹了海南各地不同的“做年”習俗。

    記憶篇

    搞衛生是小孩子的“任務”

    蘇鵬程老家在瓊海,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于通什(今五指山市),并在當地度過童年。當時,通什是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蘇鵬程隨父母住在政府機關宿舍,那是一幢三層小樓房,每層有10多戶,一樓還有一排小廚房,一戶一間。

    “小時候的年味從一放寒假就有了。”蘇鵬程回憶道,放寒假后,小伙伴開始放鞭炮,大家自創各種玩法,大院里鞭炮聲不斷,年味也蔓延開來。

    春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開始為過年忙碌,搞衛生是小孩子的“任務”。臘月廿一那天,每家每戶的玻璃窗上都“貼滿”了小孩,“因為我們都趴在窗戶上擦玻璃,外人一進來便會看到這種‘奇觀’。”蘇鵬程笑著說,大院里有兩個水龍頭,十幾個小孩在樓下排隊接水,拎回家擦玻璃、拭家具、掃屋、洗地板,忙得不亦樂乎。

    過年期間還要準備足夠的柴火,劈柴也是小孩負責。過年前,街上唯一一家理發店顧客盈門,有人一聲招呼,小伙伴們便三五成群,去排隊理一個神氣的新發型。除夕當天,小孩子還是父母貼對聯時的小助手。

    物資匱乏,年貨都是自家做

    蘇鵬程告訴記者,當年大院里的住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黎族、苗族同胞,也有瓊海、文昌、定安等地方的人。

    當年物資匱乏,大家都要自己準備年貨,瓊海人做年糕、文昌人做“糖貢”、定安人做“煎堆”、黎族同胞做糍粑、苗族同胞做三色飯……年貨出爐后,鄰里間相互贈送,禮尚往來,最后每家的年貨都五花八門,年味愈發濃郁。

    到了除夕夜,蘇鵬程便早早洗好澡,換上新衣服,等大人把年夜飯擺出來。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這些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邊吃邊聊、守歲,等待農歷新年的鐘聲敲響。

    對孩子們來說,新年的鐘聲才是“做年”的高潮,零點后,街上鞭炮聲此起彼伏,大家紛紛跑出去撿“啞炮”,拿回家一個一個放,別提多開心了。過年期間除了放鞭炮、吃到好吃的、穿新衣外,孩子們最盼望的莫過于收壓歲錢。

    習俗篇

    臘月 廿二廿三

    “采屋”、“送窮”、備年貨

    蘇鵬程介紹,臘月廿二廿三開始,海南人就張羅“做年”。從“采屋”開始,“采屋”是海南方言,意思是打掃房屋,這種習俗已延續了千年。在海南的農村,人們將掃帚綁在竹竿上,清掃屋頂、屋檐和墻壁上的蜘蛛網,還清洗蚊帳、被褥、窗簾、鍋碗瓢盆和家具。

    在瓊海等地,人們還要把家里幾件破舊的東西丟掉,寓意“送窮”,把過去一年的晦氣都送走,希望新的一年萬象更新。把“窮”送掉后,就要去趕集,采辦年貨了。全家老少的新衣服新鞋襪,添置家具、碗筷陶盆,采買油鹽醬醋、糖果餅干、春聯年畫、紙錢香燭、燈籠年桔……親友間還會互相送糖果、餅干、大米、食用油等年貨。

    海南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居民年前會磨米做年糕,海南話叫“甜粑”,寄意來年能種得一塊大田,日子過得甜甜蜜蜜。文昌等地居民會制作花生爆米花糖,俗稱“糖貢”,寓意來年日子火爆、甜蜜。

    “甜粑”和“糖貢”是海南地區春節最常見的零食,是親朋好友來家里拜年時,屋主用來招待客人的小零嘴。

    除夕

    殺雞宰鵝祭“公祖”

    最為隆重也最為忙碌的時間要屬除夕了,那天上午,無論城里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殺雞宰鵝,貼對聯、掛燈籠。過年圖的就是喜慶,對聯貼上后,年味自然就有了。

    除夕中午,海南農村許多地方的村民會端著煮熟的雞鴨祭拜土地公。除夕下午還會把香噴噴的菜肴端上八仙桌,舉行“做年”最重要的儀式——祭拜“公祖”(即祖先),求“公祖”保佑全家身體健康、出入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祭拜結束后,全家人才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后,孩子們換上新衣裳,領壓歲錢,放煙花。

    春節期間,海南各地都有“點燈”驅邪的習俗,在除夕夜點燃煤油燈,直至第二天天亮才熄滅。有的地方叫“發燈”,取“發財添丁”之意。

    正月初一零時,人們會在供臺上擺三茶五酒、餅干糖果、齋菜齋飯,再次祭拜祖先,儀式結束后放鞭炮,人們稱為入年喜炮,寓意“接福迎春”。在瓊海話中,鞭炮如果聲音響亮,則被稱贊為“吉”(同音)。

    正月 初一

    “不掃地”、“不殺生”、吃“齋”

    正月初一是新年之始,海南各地有諸如不能掃地(會把“福”和“財”掃掉)、米缸不能空、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等習俗。而正月初一吃“齋”,是諸多習俗中的一種。

    由于講究正月初一“不殺生”,吃“齋”便是海口等地的習俗。在砂鍋中下入腐竹、粉絲、黃花菜、冬菇、黑木耳、甜菜、水芹、黃豆腐干等,用雞湯或者清水煮制,調味后就是海南名菜齋菜煲了。正月初一吃“齋”能緩解年夜飯的油膩感,從科學飲食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最佳的“做年”飲食方式。

    而過年期間吃的東西都有吉祥的寓意,如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強)、咸魚(年年有余)、清炒水芹(祈望新年勤勞致富)、長粉絲(日子細水長流、會持家興業)、炸得金黃的豆腐干(寓意招財進寶)、生菜(即生財)、甜菜(甜甜蜜蜜,生活美滿)、大薯(大富大貴,來年收獲更好)。

    正月 初二

    女兒女婿回娘家

    “做年”的習俗中,拜年是重要的一項。人們從正月初二開始拎著禮物走親戚,陵水人拜年的傳統習俗是帶著檳榔。

    正月初二,女兒女婿要回娘家,帶的禮品中有鞭炮,海南話叫“炮車”,一進門就燃放,意在告訴左鄰右舍,女兒回門了。不過,近年出于環保、安全考慮,各地明文規定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也是“移舊俗,樹新風”的舉措,許多城區及城郊農村都不放鞭炮了。

    正月 初三

    凌晨放鞭炮“送年”

    正月初三和元宵節一樣熱鬧,也是許多地方的“小年”,要忙著殺雞宰鴨祭祀。瓊海等地還有“送年”的習俗,“送年”就是在正月初三凌晨燃放鞭炮,把“年”送走。“做年”期間,海南各地會自發組織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如賽獅、舞龍、球賽、拔河、棋賽、調聲、木偶戲等。

    正月 十五

    元宵換花節

    “大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燈”,在海南傳統年俗里,“做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元宵節不少地方有花燈巡游習俗,而蘇鵬程老家瓊海的傳統習俗是“十五元宵十六鬧”。元宵節習俗中,當屬海口府城的“元宵換花節”最為出名。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平時有魚有肉,娛樂方式也豐富多彩,我感覺過年的新鮮感與幸福感沒有從前強烈了。現在大家過年的方式也有所改變,喜歡網購年貨、自駕出游、網絡拜年等等,”蘇鵬程說,“雖然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習俗也不盡相同,但大家都追求和諧安康、團結友愛、美滿幸福,以親情為紐帶,與親朋好友團聚,是‘做年’不變的核心主題。”

    [來源:海南特區報] [作者:鐘起的] [編輯:云夢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