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瓊山區塔昌村:紅色村莊綠色崛起 黨建引領發展致富
開欄的話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海南瓊崖革命老區是我國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海南紅色基因的源頭,是海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根基,更是海南建設自貿港的不竭源泉。
近年來,海口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對老區人民的感恩之心,化作奮進之志,支持老區振興發展。如今,革命老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福祉持續提高,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老區之變,說到:是人之變。
飲水思源,不忘來時路;篤行不怠,奮進新征程。今起本報推出“瓊崖新貌”專欄,以“行進式”報道形式,聚焦瓊崖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民生改善;關注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力量;講述老區人民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奮進力量的生動實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革命老區塔昌村是海口瓊山區大坡鎮樹德行政村下轄6個自然村之一,這片土地曾是海南革命先烈馮白駒、李明、劉秋菊等同志戰斗過的地方。
4月15日下午,塔昌村里鳥鳴聲聲,綠樹環繞,一棟棟紅墻小樓拔地而起。村中的紅色文化公園前,老人與孩童正在大榕樹下悠閑休憩,不時還傳來孩童的歡快嬉鬧聲。走進這里,不僅能深刻了解到豐富的紅色文化知識,更能感受到這座美麗鄉村的生機勃勃與快速發展。
這是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塔昌村內矗立的“紅色塔昌”英雄雕塑。 記者 康登淋 攝
革命歲月:
海南解放時全村僅剩9人
村口一排大理石碑文上面記載了塔昌紅色歷史:塔昌村是瓊崖黨組織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在1928年至抗日戰爭勝利期間,三次被圍剿和燒殺,這個僅有150多人的小村,先后有50多名共產黨員、90多名群眾為革命事業奉獻了寶貴的生命。
記者了解到,到1943年年底,塔昌村的絕大多數黨員和群眾,或在戰場犧牲,或被日軍殺害,40多間房屋也全部被燒光摧毀。經歷了腥風血雨的洗禮,塔昌村保存下了革命的火種。到1950年海南解放時,村中僅剩下9人。但戶戶均是“堡壘戶”,人人都是“硬骨頭”,無一人變節。
“塔昌村有300多年的歷史,革命先烈的事跡,至今還在激勵我們塔昌人繼續前進。”61歲的村民王綏山介紹,不管革命年代有多么艱難困苦,即使面對敵人的屠刀,塔昌村都沒有一人投敵或叛變。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據地訪問團贊譽塔昌村為“紅色村莊”,授旗授牌為“革命模范村”。來自黨中央的關懷令幸存的塔昌村民格外振奮,大家齊心協力,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起了家園。
市委黨史研究室征研科負責人周琪雄介紹,塔昌村是海口重要的紅色“基因庫”,塔昌人為瓊崖抗日事業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塔昌人對黨忠誠、不怕犧牲、勇于拼搏、敢于創新的精神一直代代相傳、薪火不熄。
浴火重生:
黨員帶頭走向致富之路
如今,塔昌村修建了革命史館、紀念碑、英烈紀念亭等一系列紀念設施,還對在抗日期間給部隊提供糧食的菠蘿蜜樹等進行保護宣傳。
隨著時代的發展,塔昌村已成為一座富饒的美麗鄉村。當前,塔昌村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旅游相結合,帶領廣大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一條屬于紅色塔昌的鄉村振興之路。
“之前我們發展綠色農業,種植檸檬、胡椒、蜜柚、酸橘等農副產品,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現在提倡建設美麗鄉村,村里變得越來越整潔、美麗,我們結合紅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原生態民宿,發展旅游新業態。”塔昌村民小組長張新建介紹,村里規劃建設的紅色文化公園、農家樂生態長廊、休閑農業觀光園等產業片區,深受市民游客青睞,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都有不少市民游客前來。下一步,將持續發展綠色農業觀光旅游,帶動村民發展致富,過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