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新時代新要求,做大做強海口經濟圈,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海口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主動擔起引領責任,拓展做大做強思路,細化擴容措施,搶抓“強圈”戰略機遇,努力在新發展格局中搶先機贏主動,協同共進做大做強海口經濟圈,推動“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落到實處。
互聯互通,促進公共服務同城化。交通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承載平臺,對于海口經濟圈擘畫一體化發展“路線圖”具有重大意義。G15沈海高速公路海口段完成通車,打通了海南高速公路連接全國高速公路網的唯一通道。國道G360文昌至臨高公路完成通車,完成全省“豐”字型高速公路網中的第一橫,串聯起文昌、海口、定安、澄邁等5個市縣12個鄉鎮,全面提升海口經濟圈的互聯互通水平。海口羊山大道至定安母瑞山公路,為沿線群眾打通了一條生態路、富民路。
這是發展思路的轉變,背后也是觀念的轉變。這種轉變可以歸結為,由過去空間分割轉向空間融合,使海口經濟圈綜合立體交通網逐步實現從“連線成片”到“聚片成網”的轉變。今年海口把打通8條“斷頭路”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暢通城市“微循環”,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公共服務同城化,為產業對接、產業配套,產業鏈協同提供便利。
雙向聯動,推動文化旅游共發展。從海口丘海大道驅車沿海南中線高速公路行駛至屯昌南昆路口附近,一座頗具童趣的大風車吸引游客爭相前往。風車所在的屯昌夢幻香山旅游區,成為不少海口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是屯昌縣豐富旅游業態,加快融入“海口經濟圈”邁出的重要步伐。在旅文雙向聯動上,海口加快提升騎樓老街等高品質特色文化商業街區,打造水巷口特色美食文化步行街,吸引各市縣特色老字號小吃進駐。強化與周邊市縣旅游交流互動,推出紅色經典游等多條主題精品旅游路線,將旅游景點串聯成線。以環島旅游公路為線,整合海口、澄邁、文昌濱海旅游資源,將濱海資源打造成海口經濟圈發展的強勁引擎。
眼下,海口正加快邁入區域聯動“大旅游”時代。在“圈經濟”城市之間,借勢登高、蓄勢跨越,不斷豐富旅游新業態,開辟出一條條通達環島環海旅游大通道,為推動海口經濟圈文化旅游雙向聯動共發展奠定堅實根基。放眼海口,濕地繞城走、花在城中開、人在水中行,美麗省會城市的磁吸力正在緊緊地把“圈經濟”成員凝聚在一起,守好“山可近,水可親”的金字招牌,勾勒最溫暖的人間煙火,讓綠色成為海口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
優化布局,培育優勢產業強動能。澄邁毗鄰海口,是海口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澄邁老城的海口綜保區,屬海口市飛地園區。在產業協同方面,澄邁正推動馬村港三期建設,打造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目前澄邁金馬物流中心已成為瓊北地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產業融合發展,為提升海口經濟圈發展能級奠定了基礎保障。圍繞“強圈”建設,海口將持續加強重點園區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抱團發展、優勢互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聚力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這是城市“同盟”的快速崛起,它給“經濟圈”帶來更多驚喜。在海口經濟圈當中有六個重點園區,這幾年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以復興城互聯網產業園區為例,入園企業數量增長了4倍,企業的營收和稅收分別增長了10倍和5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實施以來,海口落地的人才數量超過了20萬人,占全省近80%。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促進要素流動和產業分工聚集,優化產業布局,構建高效城市圈信息網絡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市縣的輻射能力,對同城化發展有著極強的帶動力,這種強帶動力又變成基礎設施互通“硬連接”,城市空間融合、產業鏈對接協同的實際需求,最終成為項目落地、培育優勢產業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
做大做強海口經濟圈,是加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必由之路。若無發達的“圈經濟”作支撐,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站在更高起點加快推進海口經濟圈建設,提升省會城市產業能級,形成更完整、更成熟的產業生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李科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