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古樹名木,歷經歲月滄桑,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在海口,這些古老的生靈不僅守護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更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獨特資源。近年來,海口積極探索古樹名木與生態游融合發展之路,通過科學保護與創新利用,讓古樹名木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
     
    海口權威新聞門戶網站
       
     
     您當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探索古樹名木與生態游融合發展——守護綠色“活化石” 繪就文旅新畫卷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25-05-14 10:04

    5月8日,瓊臺書院工作人員正在為110余年樹齡的古梅樹更換標識牌。記者 蘇弼坤 攝

    古樹名木,歷經歲月滄桑,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在海口,這些古老的生靈不僅守護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更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獨特資源。近年來,海口積極探索古樹名木與生態游融合發展之路,通過科學保護與創新利用,讓古樹名木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

    5月13日,在龍華區卜茂村老村口,村民在160余年樹齡的榕樹下納涼避暑。記者 康登淋 攝

    A 科學守護 筑牢古樹名木保護根基

    海口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已成為全民參與的行動。在瓊山區舊州鎮那茅村,一株310年樹齡的古榕樹牽動著村民的心。“看,古榕樹冒新芽了!”今年春天,村民們欣喜地發現,去年在臺風中倒伏的古榕樹經過專業扶正和精心養護后,重新煥發生機。

    據瓊山區林業局統計,該區現存6株樹齡在300-500年間的古樹,主要分布在鄉鎮地區,由當地村民和護林員共同守護。瓊山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充分發揮林長制優勢,安排專職人員負責古樹日常管護,定期巡查并建立古樹生長情況逐級上報機制。同時,在古樹所在地設置專職信息員,確保及時發現并處理古樹問題,切實保護好這些珍貴的自然遺產。

    瓊臺書院內一株與書院相伴300余年的古梅樹,因年久失修出現樹干損傷。去年3月,瓊山區園林環衛局特別邀請林木專家為古梅樹實施“整形手術”。專家團隊采用泡沫、水泥等材料修復樹干,清除樹體病蟲害,并對書院內其他百年古樹進行全面養護。通過填充水泥封堵樹洞、涂抹防蟲涂料等措施,有效防止古樹繼續腐爛,使這些古樹重現生機。

    在美蘭區椰青園安置房項目建設過程中,為保護一株130多年樹齡的古木棉樹,建設單位主動對接園林、文物部門調整建設方案:將保護范圍內的建筑物位置偏移,取消原計劃的地下室建設,并將古樹納入項目景觀設計。施工單位還專門編制了古樹保護專項施工方案,對支護形式、圍擋保護等環節進行論證,最大限度保護古樹根系,確保施工不影響古樹生長環境。如今,這株古木棉樹已成為小區內獨具特色的景觀。

    海口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超強臺風“摩羯”過后,該局積極爭取上級救災資金,專門用于建成區外古樹名木的災后修復工作。下一步將繼續強化保護措施,重點加強對瀕危古樹的搶救保護。省林科院高級工程師彭文成特別強調,古樹名木保護應采取“一樹一策”的科學方法,針對被臺風損毀的古樹,要結合海南熱帶氣候特點實施精準養護,如高溫天氣搭建遮陽網、科學實施促根澆水等措施。

    5月8日,在美蘭區三江鎮方政坡村,一棵樹冠如蓋的烏欖古樹靜靜矗立。記者 楊鶴 攝

    B 文旅賦能 激活古樹生態旅游活力

    海口在做好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古樹名木與生態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秀英火山地區憑借豐富的古荔枝樹資源與獨特的火山地貌,吸引眾多游客打卡游玩。5月10日,游客王桂萍帶著家人來到秀英區荔枝花海,沿著火山古道觀賞古荔枝樹景觀,感受荔枝文化魅力。“漫步在古樹林間,心靈得到了難得的寧靜,這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她由衷贊嘆道。

    秀英區永興鎮永德村黨支部書記陳槐柏介紹,“荔枝+文旅”生態圈的加速形成,為永德村注入了三產融合的發展活力。該村將持續深化這一發展模式,一方面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提升荔枝品質與產量,打造特色地域品牌;另一方面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將荔枝花海、古荔枝樹、火山古道等特色景觀有機串聯,開發更多沉浸式、互動式旅游項目。

    作為石山鎮荔枝古樹資源最豐富的村莊,秀英區石山鎮嶺西村現存百年以上荔枝古樹100多株,50年以上老樹500多株。嶺西村委會在做好古樹監測保護的同時,還恢復了古道原貌,方便游客觀賞百年荔枝林與石山田園風光。嶺西村委會美岳下村村民小組組長王獻恩介紹,村里整合荔枝古樹、火山溶洞、古村落遺址等資源,打造了集古樹保護、休閑觀光、民宿餐飲于一體的農業休閑綜合體,讓荔枝古樹資源煥發新生。

    龍華區新坡鎮仁里村委會斌騰村的兩株500多年樹齡的見血封喉“夫妻樹”,相傳是斌騰李姓始祖圣玉公夫妻于1507年結婚時所植,如今已成為當地重要景觀。“古樹枝葉常青,保護古樹人人有責,也人人受益。”仁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武表示,該村擁有上百株古樹,近年來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形成了“斌騰古村游+仁臺紅色游”的特色線路。每逢節假日,潭豐洋濕地公園都會迎來大批游客,人們在徒步中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知識,同時領略古樹的百年風姿。

    5月8日,在秀英區石山鎮美岳下村,村民正在查看百年古荔枝樹的掛果情況。記者 石中華 攝

    C 制度護航 書寫人與自然美好篇章

    古樹名木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聯結人與自然、人與人情感的紐帶。在美蘭區三江鎮江源村委會方政坡村,一株約18米高的古榕樹樹蔭下是村民們納涼、聊天的好去處。“無論是家長里短還是村務大事,大家都習慣在榕樹下商議。”美蘭區三江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波告訴記者,這株古榕樹猶如一位慈祥的長者,靜靜見證著村民們的每一次交流,陪伴他們參與鄉村治理全過程,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和受益者。

    古樹名木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見證者。近日,《海南省“綠美自貿港”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對外印發,要求全面實施古樹名木保護,修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制訂海南省古樹名木養護技術規范等相關配套標準規范。根據方案目標,到2025年,我省古樹名木保護牌安裝落實率達到100%,古樹名木管護覆蓋率達到100%。

    一株株古樹名木,就是一個個活著的“綠色文物”。近年來,海口已圍繞古樹名木完成了普查、編號、救治等基礎保護措施,并出臺了相關保護管理規定,構建起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截至目前,海口建檔古樹名木1772株,其中建成區現有建檔古樹名木448株,郊區建檔古樹名木1324株。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上,海口應當多維度挖掘古樹名木的價值,創新開發利用模式。”海南省旅游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建議,一方面,可將古樹名木與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可以將古樹資源融入城市活力街區、歷史街區的打造,以及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發展規劃中。通過科學規劃布局,打造網紅打卡點、特色露營區等旅游新業態。另一方面,可從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兩大方向發力,開發復合型文旅產品:在自然資源方面,可打造集觀光游覽、科普研學、文化傳承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在文化資源方面,要深入挖掘古樹背后的歷史故事,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王健生以海口新坡鎮斌騰村500多年樹齡的“夫妻樹”為例提出,可借鑒臺灣阿里山神木的開發經驗,除了開展自然知識科普、生態保護宣傳外,還可以創新推出古樹下的婚禮等特色體驗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實現古樹保護與文旅發展的良性互動。

    5月8日,在椰青園安置房項目,一棵130年樹齡的木棉樹與現代建筑相映成趣,成為小區內獨具特色的景觀。 記者 楊鶴 攝

    記者手記

    讓每一株古樹都有人管有人愛

    □記者 龍易強

    古樹名木是鐫刻歲月的“活文物”,也是生態文明的見證者。近年來,海口在古樹保護方面既注重制度建設,也強調技術應用。層層壓實責任的四級林長制,化身“古樹衛士”的護林員和村民,“一樹一策”的精準修復,以及為避讓古樹而調整城市規劃……這無不體現出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

    古樹名木作為不可多得且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如何充分發揮其價值?在海口,火山荔枝林串聯起古道、溶洞與古村,打造出沉浸式文旅路線;500年“夫妻樹”與紅色文化聯動,形成特色旅游打卡地;古樹下的議事傳統則成為鄉村治理的獨特場景。海口將古樹名木與生態游、研學游深度融合,既讓古樹“活”起來,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這種“保護中發展、發展中反哺”的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古樹名木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職責,更需要全民參與。從村民自發守護村口的古榕樹,到在樹蔭下開展政策宣講,古樹已成為聯結情感、傳承文明的紐帶。當公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生態保護便升華為一種文化自覺。海口建檔保護1772株古樹,出臺專項法規,正是將這種共識轉化為制度保障,讓每一株古樹都有人管、有人愛。

    古樹年輪里沉淀的不僅是歲月,更是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唯有讓古樹與城市共生長,讓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相融通,方能繪就永續發展的綠色畫卷。這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答題,更是留給未來的文明答卷。

    [來源:海口日報] [作者:龍易強 陳麗園 鄺曉霞 李欣 陳曉潔] [編輯:陳德文]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