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鄉村盤活院落資源探索庭院經濟——
庭前“方寸地”有顏更有值
清晨的霞光潑滿樹梢,瓊山區高園村村民周永英的庭院里已響起勞作聲,房前屋后種植的各類藥材綿延著無盡綠意;在龍華區美仁坡村,村民吳挺鴻輕輕掀開蜂箱蓋,成群的蜜蜂在晨光中飛舞,勤勤懇懇地釀造著甜蜜生活……這些場景是如今海口鄉村常見的晨景,也是村民們將“院景”變“錢景”的真實寫照。
方寸小院,大有可為。近年來,海口鄉村通過因地制宜盤活閑置空間,引導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果、養花、飼禽,讓方寸庭院既成為瓜果飄香的“增收園”,也化作和美鄉村的“風景畫”,走出一條“小庭院”激活鄉村振興“大動能”的特色發展路徑。
7月15日,龍泉鎮美仁坡村村民吳挺鴻正在自家庭院中的果樹下檢查蜜蜂采蜜情況。記者 康登淋 攝
A 盤活資源 院里美心里也美
7月15日,走進龍泉鎮美仁坡村村民吳挺鴻的庭院,木瓜、黃皮、人心果等果樹郁郁蔥蔥。木瓜樹上,一顆顆木瓜圓潤飽滿,散發著淡淡清香;樹下的蜂箱一打開,蜜蜂成群飛舞,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只要不驚擾它們,這些蜜蜂一般不會蜇人。”吳挺鴻一邊查看蜜蜂產蜜情況,一邊笑著告訴記者,利用庭院空間不僅美化了環境,產出的果實和蜂蜜還能供自家食用,“真是一舉兩得!”
這樣的庭院在美仁坡村并非個例。在建設和美鄉村的過程中,美仁坡村積極引導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植蔬果花卉苗木等,以多種形式扮美村莊。
如今,海口不少鄉村的農家庭院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條,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被整理成一塊塊小果園、小花園,不僅成為了村莊內的亮麗風景線,也成為了產業增效、村民增收的“聚寶盆”。
在秀英區石山鎮建新村委會昌道村的昌道小院內,荔枝樹、棧道、魚塘等景致別具一格。7月14日,記者來到昌道小院,看到小院負責人王照禮正為海口火山荔枝樹修枝,提及今年荔枝季,他喜上眉梢:“我們從6月1日就開始接待入園采摘的游客了,每天來摘荔枝的游客很多,我們從早忙到晚,雖然辛苦,但心里高興。”王照禮說,他家種有30畝火山荔枝王,近年來在村“兩委”的支持引導下,他利用庭院和閑置空地,結合火山荔枝林,打造特色農家樂,開發采摘游項目,小院人氣越來越旺,自家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發蒸蒸日上。
今年荔枝季,昌道小院推出特色餐飲,投入民宿項目運營,新增團建和農產品體驗等活動,豐富游客體驗。同時,王照禮還以“聯合種植、共同銷售”模式與周邊農戶合作,共種有100畝海口火山荔枝王,通過打造夜間采摘、探險游等特色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如今,昌道小院已成為海口鄉村游的熱門“打卡點”,帶動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以前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在村里就能有安穩工作,工資也有3000多元。”村民陳玉鳳高興地告訴記者。
美蘭區溪頭古琴村發展特色民宿,引導村民利用自家庭院開辦農家樂,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來度假。 (資料圖)
B 因地制宜 有看頭又有賺頭
庭院雖小,作用不小。海口各村莊因地制宜,積極推動庭院經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村民“家門口”業態繁多的“微經濟”,激活了海口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瓊山區云龍鎮云閣村是遠近聞名的“花園村莊”。走進云閣村下轄的各個自然村,處處風景如畫、戶戶干凈整潔。在云閣村的各個自然村之間,6.3公里的芳香漫道將村落串聯,圍墻之內的一方方小小庭院,同樣是村民們的“創收地”。
在高園村村民周永英的庭院中,種類豐富的綠色植物長滿庭院。“這是蟾蜍草,那片是紅參,后院還有菠蘿和黃皮。”細數起自己打理的這片庭院,周永英滿臉自豪地表示,在村里“打造最美庭院”的號召下,他在自己庭前屋后種植了多種藥材,平時藥材還能售賣補貼家用。“現在大家都知道我種藥材,還有人專門打電話來訂購。”周永英笑道。
“乘著發展鄉村游的‘快車’,村里不僅美化了村居環境,還修建了村史館,帶領村民們打造美麗庭院,力爭讓游客在此看到干凈整潔的美麗村莊。”高園村民小組組長周興華告訴記者。
沿著芳香漫道繼續前行至龍進村,一排排現代化鄉村別墅錯落有致,每棟房前都種植著蒼翠的羅漢松,樓棟間是修剪得宜的綠地,其上打造了石凳、花壇、木亭、鵝卵石步行道等公共設施,每家每戶門前都儼然是一座座小公園。村民黃女士告訴記者,前兩年龍進村進行全面拆遷改造,由村里統一規劃,帶領村民修建了統一朝向、統一造型的村居,大大改善了村莊面貌。
為了美化村莊,同時凸顯村莊產業特色,龍進村的村民不僅在家門口種植了四季常青的羅漢松,還在環村路種植了菠蘿蜜、椰子樹等果樹,既為村莊增美添景,也讓游客擁有“田園牧歌”般的鄉村游體驗。
在美蘭區靈山鎮大昌村委會溪頭古琴村,一棟棟白墻灰瓦的小樓上,一幅幅描繪古琴、山水、荷花等元素的墻繪吸引許多到訪的游客駐足觀賞。“溪頭古琴村有不少村民都外出打工了,我們便將他們閑置的房屋租賃下來改造成民宿,并引導有條件的村民利用自家庭院空地開辦農家樂。如今,不僅鄉村‘活’了,村民口袋也更鼓了。”海南溪頭古琴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海藍介紹。
7月11日,在美蘭區雅譚村,村民正在查看檳榔樹上栽培的石斛長勢。記者 楊鶴 攝
C 村企聯動 產業新庭院更興
一方庭院,花果飄香;一步一景,串珠成鏈。近年來,海口不少鄉村聯合企業等社會力量,借助其技術、管理和資金等優勢,邀請其參與鄉村規劃、建設和運營,提升庭院經濟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7月13日,走進美蘭區大致坡鎮崇德村委會雅譚村,村道干凈整潔,一棟棟農居房前屋后的閑置空地上,檳榔樹、紅朱蕉等經濟作物、景觀作物郁郁蔥蔥,一片生機盎然。
“你仔細看,這些檳榔樹‘與眾不同’。”順著雅譚村民小組組長曾敬淞指的方向,只見一株株石斛被纏繞在樹干上進行栽培。“這是我們近幾年創新發展的‘檳榔+石斛’種植模式,引進石斛種植企業,由公司負責石斛種苗、種植規劃和技術、保底回購,農戶只需提供檳榔樹資源并配合進行種苗養護即可。”曾敬淞告訴記者,目前只要家里種植檳榔樹的村民,都加入了這一模式,村民不僅能多一份收入,待石斛花開時,村里還會呈現出一番別致的景象,吸引市民游客前來觀賞;此外,后續村里還計劃引進咖啡豆種植,讓“方寸之地”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步入位于秀英區永興鎮的海南卓津蜜蜂王國科普教育基地,陣陣蜜香撲鼻而來,荔枝樹下,養蜂技術人員正在給孩子們講解蜜蜂知識。在這樣“接地氣”的自然環境中,孩子們得以更近距離地探索蜜蜂的“神奇世界”,領略蜜蜂文化的魅力。
“永興鎮積極謀劃庭院經濟致富模式,聯動轄區內的果園、民宿、農家樂、鄉村旅游點等,解鎖了庭院經濟的‘N種打開方式’。”永興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充分依托鄉村資源優勢,將發展庭院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使庭院經濟形成產業、融入市場。同時培養專業人才隊伍,鼓勵更多有思想、有見識的返鄉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引導他們帶頭發展庭院經濟,采取電商直播帶貨等方式宣傳銷售農產品,實現更大收益。今年荔枝季期間,該鎮“新農人”自媒體矩陣累計發布永興火山荔枝王短視頻超2萬條,帶動線上訂單量同比激增120%。
一座座農家小院,如同海口鄉村的一個個“細胞”,當這些細胞被激活,閑置地成了增收田,舊庭院成了打卡點,“方寸地”上便開出了朵朵“致富花”。海口的庭院經濟正以“小而美”的姿態,奮筆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秀英區昌道村積極引導村民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打造風景優美的庭院,同時發展多種特色化農家體驗項目,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觀光游玩。 (資料圖)
記者手記
特色化發展讓“院景”持續變“錢景”
□記者 鄺曉霞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庭院經濟為農戶開辟了“家門口創業”的新路徑。昌道小院探索農家樂、云閣村延伸芳香產業鏈、雅譚村引進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海口部分鄉村因地制宜、創新模式,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庭院經濟,形成了庭院美、產業興、村民富的生動實踐。
然而,如何讓這“方寸之地”真正成為增收的“聚寶盆”,仍需破解發展瓶頸——資源利用不足、同質化競爭等問題,都可能讓庭院經濟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困境。
要讓“院景”持續轉化為“錢景”,一是要激發村民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二是要在“特色”上做文章,破解可能存在的同質化瓶頸,從理念、技術、渠道、產業等多維度發力,讓“農家閑地”真正成為“增收寶地”。
一方面,可以通過典型示范、效益對比等方式,讓村民直觀了解庭院經濟的收益,組織種養能手分享經驗,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激發參與熱情,推動村民自主探索可能的庭院經濟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同時開展針對性技術培訓,讓村民既愿意干、又懂得干,還可依托農業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定制化技術支持,用技術為農戶托底,實現品質與產量的雙提升。
在“特色”方面,則要聚焦“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對特色庭院項目給予資金補貼、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鼓勵村集體整合閑置資源,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推動庭院經濟從“農戶單打獨斗”向“多方協同發力”轉變。
青磚灰瓦間,瓜果藤蔓里,跳動著最鮮活的鄉村脈搏。發展庭院經濟的意義,正在于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出獨一無二的價值。如此,“小家”的庭院才能真正融入“大家”的振興圖景,讓鄉村既有瓜果飄香的豐饒,又有文化傳承的底蘊,更有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盼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