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湖北農村小學缺錢缺人 老師稱談論工資受屈辱
    來源:重慶晨報  作者:  時間:2012-01-26 09:03:25

    李市鎮一所鄉村小學門口,黑板上寫著“百年大計”,現實是全鎮6所鄉村小學都面臨師資缺乏的困境。

    一所鄉村小學的教室,雖然貼著“健美進步”的標語,但因缺少老師,學生們很少上音樂、體育等課程。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朱柳笛

    地點:湖北沙洋縣李市鎮

    鄉言:有時為自己找理由大家都是這樣,有的時候又覺得自己沒有熱情,是在誤人子弟,心里很矛盾,又實在無可奈何……

    一位干了近30年的鄉村教師

    過年去給小姨拜年,她跟我講起支教的經歷。

    40歲的小姨,上世紀90年代時從師范大學畢業,一直在李市鎮中心學校任教。

    2011年9月,小姨到李市鎮一所鄉村小學支教,恰逢周一早晨,趕上學校升旗儀式。

    校長從辦公室拿出一面國旗,系在一條綠色的尼龍繩上,綁著尼龍繩的旗桿原本有油漆,因風吹日曬只剩下鐵銹。

    “看旗子。”校長轉頭指揮著學生們,不到一分鐘,儀式結束。

    小姨問校長:“升旗不唱國歌嗎?”

    校長不好意思地回答:“孩子們都不會唱,我們這兒沒音樂老師,沒人教,要不你教……”

    這個小學有140名學生,包括校長在內只有7名老師。校長坦言,教師年齡普遍偏大,數年沒有“新鮮血液”加入。

    李市鎮6所同等規模的鄉村小學,無一例外遇到了這些問題。

    音樂體育課就是“集體放羊”

    教唱國歌的活兒,小姨和另一名支教的譚老師攬了下來。兩人花了一節課的時間,分別教會3個年級的學生唱國歌。

    因為嗓子好,會唱幾首歌,小姨和譚老師一度被“簇擁”為學校里的“歌星”。

    小姨說,一個孩子跟她訴苦:“老師,我們自從一年級時上過一堂音樂課后,就再沒有在學校唱過歌。”

    這句話讓小姨心酸。

    不單是沒有音樂課,課表上排列的英語、體育、思想品德等課程,在這個鄉村小學同樣只是擺設而已。

    遇上這些課程,孩子們就成了“集體放羊”,他們在操場上撒歡、打彈子,在草叢里用草葉“釣蟲子”,老師們則在一旁看著別出事就行。

    而小姨數年前曾經任教的鎮中心小學,離這里不過20公里,卻是另外一番光景:各類課程均有安排,教師配備齊全。

    “如果不是去支教,我根本不了解現在的農村教育是這個樣子。”小姨說。

    師資缺乏下的官方“支教”行動

    小姨的家鄉并非偏遠貧困的地方,江漢平原的小鎮,也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謂。即使是各村說不上富裕,但生活不成問題。

    她記憶中留存的是“哪里有炊煙、哪里就有學校”時代的教育模式。她說,當時,“村村辦學”是農村教育的主流,鄉村小學也能向外輸出不少優秀的學生。

    但現在看來,鄉村小學的凋敝似乎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

    據小姨了解,整個小鎮所轄的6所鄉村小學,每一所都面臨著師資匱乏的狀況,8年左右的時間里幾乎都沒有年輕老師前來任教。

    為應對這一現狀,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實行一項新規定:要求鎮中心小學和中學抽調出部分老師前往鄉村小學,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優先當選“高級教師”的政策。

    事實上,這些前來支教的老師們平均年齡在45歲左右,部分甚至即將退休,鄉村學校的孩子們稱他們為“爺爺奶奶老師”。40歲的小姨苦笑說,自己在這個隊伍里還算是年輕人。

    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小學階段的師生比為:城市19∶1,縣鎮21∶1,農村小學23∶1;中學階段城市13.5∶1,縣鎮16∶1,農村18∶1。

    小姨認為,這還是一種為城市服務的標準,“農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很難達到這樣的規模。因此,師生比例不應更大而應更小。”

    “一所有6個年級的小學,至少有12名老師才夠維持正常的運轉。”小姨說,李市鎮的另一所鄉村小學,因師資缺乏,被迫將6個年級縮減為5個,6年級的學生只能分散到別的小學就讀。

    現實情況是,即便有支教師源的加入,鄉村小學的師生比例仍然不能達標。小姨支教,一人擔負著數學、音樂、思想品德3門課程。

    同學談工資農村教師“受屈辱”

    當了十多年的教師,小姨的工資從最初的92.8元漲到將近2000元。但同社會上其他相同知識層次的人員相比,小姨堅持認為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最低,這也是師源缺乏的原因。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寫明:“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在地方教育事業費中專項列支。”

    但真實的情況是,很多農村地區難以落實。小姨說,越來越多的教師不愿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對于農村基礎教育事業,價值觀上普遍存在一種疏遠感和排斥感,選擇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有著難以言狀的“被迫性”。

    我的一位做小學教師的同學,很贊同小姨的說法。

    每逢同學聚會,這位同學就很尷尬。她住的宿舍是平房,就在學校的一角,條件較差。大家談論工資時,她坦言“有點兒蒙受屈辱”。

    她的理解中,經濟地位低下造成社會地位的低下。她的熱情并不在工作中,而是在如何能找到關系、走后門,離開農村,去縣里或市里小學任職。

    抱有相同想法的人并不少,小姨的記憶里,去年一年中,整個小鎮的學校里,有十來人停薪留職,十來人“跳槽”,還有部分人離去或另尋出路,新人卻沒有補充一個。

    城鄉差距、地域差距也造成了農村中小學優秀教師外流。小姨說,現在很多農村骨干教師跳槽到縣城或經濟發達地區,如果不能通過正常途徑調動,干脆自動離職去打工,一年的收入能增好幾倍。

    同為教師的小姨夫就在幾年前離開家鄉,前往廈門的一家私立學校教書,收入的確可觀。

    被現實裹挾的農村小學教師們

    鄉村學校急缺教師,鎮中心的學校卻是“人浮于事”。

    小姨介紹,她所在的中學擁有100多個教師編制,至少30個“有名無實”,只是掛著職稱,領著工資,從未走上講臺一步。

    “現在就是需要的難來,來到的難穩。”小姨說。

    即使一些優秀教師被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采取的相關措施留了下來,但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甚至有些悲觀失望,消極應付。

    隨著學校生源逐年減少,鄉村學校的教育經費日益困難。小姨支教的學校,連正常的教學和教研活動都難以如期開展,更無法拿出經費派人到外地學習取經或參加縣級、市級的學習培訓,“幾乎都沒有進步的空間。”小姨說。

    在李市鎮新城鄉,我遇到一位已經在鄉村小學教書育人近30年的老教師,他坦言,想改變自己,卻發現已經被現實的鄉村教育環境所裹挾:“有時為自己找理由大家都是這樣,有的時候又覺得自己沒有熱情,是在誤人子弟,心里很矛盾,又實在無可奈何……”

    (編輯:曹慧宇)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