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PK臺
會否擠占
教育資源
雖然不少人對廣東實行異地高考一舉充滿期待,但談到如何實施,包括民辦學校校長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都顯得底氣不足。原因是,擔心外來人口就地高考、就地錄取,會擠占當地的教育資源。
“從長遠來看,城市人口是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而教育資源投入卻在逐年增多,城市的財政能力應該可以兼顧到外來人口的教育資源配置。”在民辦教育家信力建看來,以上擔憂未免過慮。他認為,若能建立全國的教育財政保障體系則對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更有力。
信力建舉例,如國家財政繼續沿用給中專生、技校生發放教育補助的方式,同時為全國適齡學生發放教育券或者教育經費,讓適齡學生可以到任何地區的學校讀書而不受限制。
延伸
山東異地高考模式可否借鑒?
業內人士:廣東的實現阻力更大
事實上,推行“異地高考”已呼吁多年,而今年經全國“兩會”的“發酵”,在各地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先有山東省在“兩會”期間出臺高考改革方案,首度打破“異地高考”的堅冰,提出從2014年起,凡在山東省高中階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外來工子女,可就地報名參加高考。如今,上海、湖南、廣東等地又將這一改革納入議程。那么,廣東高考的改革之路又是否能如山東一樣順暢呢?
有專家認為,山東突破戶籍障礙在全國無疑是一個表率,對于各省打破就地高考的困局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不過,作為教育大省,山東的基礎教育具有質量高,考生基數大等特點。相比而言,其對外地考生放開高考權利,對本地考生并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事實上,山東的高考改革,一直被業內認為實現的阻力相對較小。
“省際之間的差異很大,就拿廣東來說,廣東是外來人口輸入大省,外來人口全國最多。廣東和一些外來工輸出大省所處的條件,以及解決問題的處理條件是完全不同的。”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此前曾向媒體表示,解決異地高考這一問題,要在國家的總體部署之下,結合各省市自身的情況去研究適合于本省本地區的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目前外來工子女中,義務教育適齡兒童超過300萬人,且以平均每年25萬人遞增。可見,廣東實行異地高考的難度更大,而作為人口的輸入地,此項改革承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