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中國基層學校食堂調查:“誰來做飯”成校方煩惱
    來源:半月談   作者:  時間:2012-09-03 16:53:47

      共同守護學生營養的保障線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不斷加大的投入、日益完善的長效機制、政府行動與社會公益的互動,都讓我們看到各方力量正在匯聚成愛心之河,推動著學校食堂建設走向完善,共同筑起學生營養的保障線。

      加大投入,支撐學生營養保障底線

      中小學校食堂建設無疑將成為國家營養改善計劃的中心任務。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經行動起來,積極配套中央財政資金,對食堂建設加大投入。

      針對農村教學點缺少食堂的現狀,貴州省在為規模較大學校建設9961個食堂的基礎上,還按每個校點約1萬元的標準,幫助全省約3400個教學點建設小伙房,確保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省所有教學點統一實行學校食堂供餐。

      江西省專門籌集9億元資金,用于支持農村地區新建或改建4130余所義務教育學校食堂,并要求這些食堂建筑使用壽命須達到50年以上標準,且消毒設備配置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各地政府在加強食堂建設上認識并不統一,一些地方政府仍停留在向學校直接供應食品的認識層面。隨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管理暫行辦法》的逐漸貫徹落實,這些地方有望“補課”,食堂建設的大規模投入可以期待。

      依托食堂大面積推廣營養餐可能讓一些學校和縣級基層財政顯得捉襟見肘。針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建議,對于尚未建立食堂的邊遠貧困地區學校,可以按照“中央財政為主、省級財政為輔”的模式,在增加現有中央經費撥付額度的同時,進一步規范省級財政的配套比例,減輕基層財政負擔。

      創新探索,構建食堂建設長效模式

      《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的出臺,顯示出中央政府對基層學校食堂制度建設的高度重視。與此呼應的是,一些地方也開始積極探索學校食堂飲食管理新模式。

      在江西省信豐縣,各個學校除了成立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學校食堂飲食安全管理機構、配備專職食品安全管理員以外,還推行網格化監管,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責任片區確定責任人。

      同時,編制學校食堂飲食安全飛行檢查表,對各個學校進行“學校食堂飲食安全指數”評價,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建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對納入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記錄名單的,在依法查處的同時,進行重點監管。

      甘肅今年則對學校食堂食品采取量化分級管理模式。記者從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甘肅省要求各地以中小學食堂及托幼機構食堂為重點,加快推進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并及時將量化分級情況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而在一些實行營養餐供給的地方,學校食堂自發成立了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全程參與,促進整個供給過程公開透明,保障營養費用真正用到學生的飯碗。

      記者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采訪了解到,當地大部分學校都已建立食堂營養餐“資金清算小組”。

      融水苗族自治縣和睦鎮中心小學成立了9人“資金清算小組”,組員分別是2名學生家長、3名學生代表、3名教師代表、1名和睦街道居委會副主任。每個月初,這9人會聚在學校對上個月的營養餐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核查,根據學校采購單、臺賬、學生代表每天的用餐表,制定現金支出報批單和免費午餐核算清單。

      “拿著原始發票對賬本,要算上兩三個小時,平時還要去市場詢問攤販菜類價格。小組算出來的數目和學校賬單對上了我們才簽字,學校才能拿著簽字后的賬單去上級報賬。”“資金清算小組”成員、和睦街道居委會副主任李志龍說。

      匯集社會力量,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針對目前許多地方推行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尚停留在政府實施、政府推動、政府招標、政府監督的階段,業內專家表示,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和食堂建設不能僅靠政府的單打獨斗,而要鼓勵民間慈善力量、社會團體參與進來,讓全社會共同關心農村少年兒童的成長。

      黑龍江省經濟貧困的青岡縣、明水縣由于辦起了“希望廚房”,如今農村小學的5000名學生吃上了更可口的午餐。過去,學生們吃得更多的是木耳、白菜、土豆、干豆腐、豆芽一鍋燉的“雜拌菜”。

      7月3日,半月談記者在青岡縣連豐鄉中心小學的食堂看到,土豆燉雞塊和尖椒干豆腐是當天的兩個主菜,還有一道菠菜雞蛋湯,主食是米飯和饅頭,學生們吃不飽可以繼續添加。

      “以前的菜沒現在這么好吃,現在的菜有花樣。”五年級的顧金奇一邊啃著雞肉一邊說,學校食堂原來的菜跟現在比雖然差不多,但口味上遠遠不如現在的好。

      作為這個小學“希望廚房”的主廚,趙國財顯得很高興,希望廚房新設備的引進可以使他的工作做得更好。

      “現在剩下很多時間,就可以琢磨著給孩子們每天上個新花樣。”趙國財說,看到孩子們喜歡吃,作為廚師也跟著高興。

      今年6月,黑龍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啟動了“希望廚房”公益項目,重點為國家確定的大興安嶺南麓連片特困地區11個縣,兼顧其他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購買廚房設備,與當地政府合作建成100所“希望廚房”。

      專家建議,政府在學校食堂建設中應鼓勵公益組織積極參與,采取社會化運作方式,形成政府、基金會、企業、家庭多方合力的模式,有效改善學生營養。

      江西省萬年縣湖云鄉吾峰小學和歐村小學有30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今年初,江鈴集團公司與湖云鄉開展結對幫扶,雙方決定為當地兩所小學提供愛心午餐,江鈴集團每年提供26萬元愛心午餐基金,為期三年,按每人4元標準供餐。

      萬年縣教育局長朱林泉說,以前很多路遠的學生都自帶飯菜中午在學校吃,冬天易冷夏天易餿,如今企業捐助學校添置了消毒柜、冰柜和水蒸箱,大大改善了學生用餐條件,食堂用液化氣炒菜,做出來的飯菜又干凈又衛生,魚、蛋通過水蒸箱蒸熟營養價值也高,孩子們吃得很高興。

      (《半月談內部版》2012年第9期,記者 梁愛平 李興文 許茹 張鶯 王凱)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