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
吳偉雄回憶羅牛山借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敲響首個“菜籃子”企業上市鐘聲
-本報記者彭青林

省農信社理事長吳偉雄
“可能從來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敲響深交所的鐘聲。”回想起海口市農工貿(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時的情形,現任省農信社理事長的吳偉雄禁不住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1997年6月11日,他作為羅牛山的創建者和法人代表,在深交所大廳敲響了上市的鐘聲,海南由此誕生了全國首家“菜籃子”股份制上市企業,也在經濟低潮時期為海南資本市場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吳偉雄記得,當時正忙于擴大養殖規模、防范動物疫病等工作,直到10日晚上才帶著幾個工作人員從海口飛到深圳,在街邊一家面館每人花39元吃了一碗面條,第二天上市儀式結束就連忙趕回海口。于是,39元一碗的面條就成為羅牛山上市的“慶功宴”,并被人戲稱為“39胃泰”而廣泛流傳。
回顧羅牛山從誕生、發展到上市的歷程,就像這碗“39胃泰”一樣,是一個堪稱“神奇”的過程,也是在許多“不可能”中創造“可能”,開創出一片海南農業發展的廣闊天地的過程。
吳偉雄介紹說,羅牛山最早可以追溯到與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同年同月同日注冊的海龍公司。該公司由他當時所在的湖北國營龍感湖農場在海南成立,在海南發展豬、雞、鴨等養殖業。由于頭兩年經營虧損了80萬元,大股東希望關閉公司,但吳偉雄堅決不同意。他認為,經過兩年的摸索和80萬元的“學費”,已經初步探索到了海南農業發展的特點,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在海南發展養殖和農業大有可為”。
最終,堅定看好海南農業廣闊前景的吳偉雄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離開原來的農場領導崗位,留在海南。
事實證明,吳偉雄對海南農業的堅持是正確的。到上市前,羅牛山已經從一個產業結構單一、連年虧損、靠政府補貼度日的企業發展成為一個科技型、外向型、集團化的農業重點龍頭企業。
“但是到了資本市場面前,我們還是不起眼。”吳偉雄說,當時養殖業利潤穩定但并不高,因此業界最初對羅牛山上市并不看好。
“我們始終堅持一點,用市場經濟的方式解決政府‘菜籃子’建設問題。”吳偉雄回憶說,當時“菜籃子”工程都是由各地政府進行大量補貼,沒有人想到進入資本市場,發揮市場的力量。此舉成效是顯著的,一個例子就能說明:海南一舉扭轉了生豬調入的歷史,成為生豬的調出地和出口地。此后,北京、上海等地的“菜籃子”企業也紛紛效仿羅牛山,啟動了上市的步伐。羅牛山不僅成為海南“菜籃子”建設的“拓荒牛”,也成為全國“菜籃子”企業發展的“拓荒牛”。
海南詞典
綠色通道運輸證
1997年11月,為確保海南省南菜北運工作順利進行,省交通運輸廳、省監察廳、省農業廳制發了“海南省綠色通道運輸證”,以便海南瓜菜運輸車輛在跨省運輸沿線的識別和監督管理。該運輸證實行一車一次一證制,單程有效,逾期作廢。
航天椒
1997年12月,瓊山市振興對外貿易有限公司、香港華廈現代農業發展基金會與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航天育種研究中心合作,在瓊山市新坡鎮、譚文鎮、甲子鎮等地試驗種植7公頃“87—Ⅱ”航天椒和16.7公頃“航育Ⅰ號”水稻喜獲豐收。“航天椒”和“航天稻”每公頃產量分別達6萬公斤和9810公斤。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