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片”拉低中國電影品質
雖然去年的中國電影票房不斷刷新記錄,但絕大部分嘉賓認為太多的“爛片”拉低了現在中國電影的品質。
導演何平認為,現在中國電影的問題是文化特質沒有了。“當文化特質沒了,審美就沒了。”
電影編劇、導演蘆葦對當今中國電影的品質進行了分析:“現在我們的電影越來越趨于一體化、模式化。電影在本質上,還是要堅持個性,堅持自己基本的立場。商業大潮的到來,讓中國的電影有憂有喜。喜的是硬件已經起來了,但電影的文化影響力、文化品質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中磊說,我研究好萊塢電影發現,他們的電影是兩個核心,第一個是我是誰,每個人要找到自我;還有一個是愛拯救一切,愛拯救一切的東西是主旋律的。“在好萊塢的電影里都能夠找到這樣的問題,這是三觀的問題。”
蘆葦說,這幾年電影作品越來越讓人感到這個問題的尷尬。一方面產業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文化品質的敗落和萎縮,這形成一個很尖銳的矛盾。好萊塢的強大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強大,既有自己價值觀的堅守,也有商業功能的充分發展。中國電影畢竟要以自己的語言展現在熒幕上,但是這跟好萊塢的經驗模式并不矛盾。
“所謂的‘潮流’就像時令蔬菜一樣會過去。”導演馮小剛用自己的最新作品舉例說,如果《我不是潘金蓮》如期在國慶檔上映,是不會和任何一部電影的題材撞車的,這反在市場上有了優勢。
作為中國鄰居的韓國,在文化和歷史層面和中國有很多共通之處,但大家普遍認為現在韓國電影的品質和市場氛圍比中國更可圈可點。相比于中國電影人熱衷討論的文化特質,韓國電影《辯護人》的導演和編劇楊宇錫則提到了社會責任。
楊宇錫說,電影人要對社會進行診斷。“國家或者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有健康的部分,也有不健康的部分,這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中國現在處于高速發展期,更是如此。電影可以把這些不健康的部分揭露出來,對于不健康的部分我們是如何思考的,我們在觀眾面前如何展現這些問題?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需要承擔的義務。”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