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曙嵐書中的瓊臺書院奎星樓。
詳錄名勝與民風
在《海南島旅行記》中,各市縣的名勝古跡都留下了寶貴的記錄。從海口的五公祠、瓊山的陶公祠,到萬寧的東山嶺,再到三亞的落筆洞、大小洞天,臨高的百仞灘等。他對這些地方進行了客觀的記錄和說明,也記錄了尚未開發或初步開發的景點的情況。
在描述游歷這些名勝古跡的時候,最能體現田曙嵐的文筆,生動筆觸勾勒出來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歷歷在目。例如,他描寫當時的五公祠和蘇公祠:“著名勝跡之蘇公祠及五公祠,距府城約一里許,未至祠前約二十武,道左有浮粟泉,泉水甘洌;周甕以石。既至祠前,祠額顏日:‘蘇公祠’,因拾級入門,門內屏風上有橫匾一,上書‘南溟奇甸’四字,蓋語出明太祖而為近人趙藩所書者,由屏風旁門人,視線直指二楹,楹上有聯云:‘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繼見廳堂楹柱,復有數聯頗蘊藉;其一云:‘五指未開山,可惜長公非久宦;寸心原似水,屢嘗浮票亦前緣’。又一云:讀公書近四十年,追溯宗盟,源遠渾忘流派別;離鄉約二千里,仰瞻遺像,風微彌覺感人深。”
例如,在游覽當時的三亞風景時,他是這樣描述的:“四月八日,天晴。上午十時,余登崖亞長途汽車,十二時至馬嶺,在站旁飯館便餐次復上車經三亞街而至三亞埠。沿途風景頗優;遙望海中之大、小洲,頗與東西兩玳瑁洲相類似。”
對每一個游歷的市縣,他都有詳細的民情民風考察描述。例如,民國時期海南東部沿海地區,出洋已經形成風氣。他在書中稱,瓊東“縣屬俗尚樸實,民性任勞苦,善儲蓄。在昔安土重遷,鮮有去鄉而糊口于外者;今則遠渡南洋,或工或商,與文昌、樂會二縣,同國瓊屬出洋最多之縣分”。
嚼食檳榔是海南南部一種古老的民俗,在《海南島旅行記》的民風描寫中,田曙嵐注意到感恩(東方)的婚俗是全縣都重視檳榔。“媒妁通問之初,即以彩帕裹檳榔、茶、蔞至女家,向其親屬說合;至女家允諾,首次定婚送聘,謂之‘吃檳榔’”。
1930年代,田曙嵐所看到的海南島并不是令人神往的國際旅游島,那時的海南島道路不便,很少有人環游全島;他的自行車也引起了普遍的好奇,人們紛紛想觀摩騎車的樣子。在觀賞風景的同時,他也充分感受到了海南各地的淳樸民風。例如,在“上承日光,下履蒸沙,前有熱風,后無來者……跬步如履炮烙,往來必須夜行”的西線,卻有沙漠兼程中昌感村民燃點爆竹相送的動人場景,更有佛羅遺失打氣筒20小時后,在樂羅被追上奉還的感人案例。在游記中,島域物候或分南北,而島民民風卻無分東西,使遠道而來的單車客頓生“賓至如歸”之感。
?
相關鏈接:
清凈廉介,名揚瓊州詩心躍動詠瓊州瓊州助學 源流久遠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