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古村老街
    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曹保明:“活態”保護延續村落記憶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易宗平 時間:2018-05-07 09:49:55 星期一

      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曹保明談傳統村落保護

      “活態”保護延續村落記憶

      五月四日,出席2018年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海南)高峰論壇的嘉賓到儋州市峨蔓鎮鹽丁村古鹽田參觀考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出席2018年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海南)高峰論壇的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曹保明,5月2日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傳統村落本身是一個復雜體,是一種濃縮了自然歷史文化的重疊文化,要在“活態”保護中延續傳統村落的“具體記憶”。讓游客們走進這種“具體記憶”,正是傳統村落生生不息的原生態魅力。

      那么,何謂“活態”保護?何謂“具體記憶”?讓我們步入儋州系列傳統村落,在生動實例中領悟這些概念,從而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產生更多的啟迪作用。

      這是一位出版了民俗、歷史、自然、傳統文化等領域著作和編著逾百部的著名學者,被譽為東北民間文化的“活化石”。他就是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花獎”得主曹保明。

      曾獲評“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十大杰出人物”稱號的曹保明,如今年近七旬仍在為保護傳統村落鼓與呼。

      好故事不是編的,而有內在規律

      考察足跡遍及全國多地的曹保明,對綿延三個自然村的儋州峨蔓鹽田,印象十分深刻。

      《瓊州府志》記載:“古時峨蔓屬義倫縣管轄,唐代容瓊、寧遠、義倫縣各有鹽場。”可見,儋州峨蔓鹽田可能在唐代就已出現,保守推斷,至少不會晚于宋代。

      峨蔓鹽田的特色,不但以920余畝總面積位居全省鹽田之首,而且有“六大古韻” 并存的完整體系。

      ——古鹵池。鹽的繁體字為“鹽”。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解釋“鹽”:“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從鹵,監聲。”可見,“鹵”是制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峨蔓鹽田各曬鹽場壩中間,都有古鹵池。

      ——古鹽槽。峨蔓鹽田共有硯式石鹽槽7500多個,用黑色的火山巖石鑿刻而成,大多呈不規則圓形,最大的直徑達3米,最小的僅0.2米。鹽槽沿高1-2厘米,以防鹵水流出。

      ——古鹽房。峨蔓鹽田現存近40棟古鹽房,全由火山巖石砌筑而成,由于年代久遠,許多鹽房外被成片的仙人掌和其他草木包圍,少數較為破損的鹽房內也是雜草從生。

      ——古道。靈返村古道位于該村東北面,用火山巖石鋪砌而成,現已出現許多風化的小孔。這些古道兩側生長著紅樹林,從靈返村鹽田西北面向前延伸,橫跨雷得港,抵達南湖村。

      ——古塔。與峨蔓鹽田相關的有兩座古塔:其一是細沙燈塔,指引運輸海鹽的船只航行。其二是風水塔,在靈返村東北面,當年在鹽田旁修建這座風水塔,期望以此鎮住泛濫的海水。

      ——古鹽神。在靈返村古道旁,有一尊巨石,細看石上的紋理,狀似人形,被村民們奉為鹽神。這反映了在當年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常年苦累的鹽丁們祈望平安、追求幸福的社會心態。

      對于“六大古韻”形成完整體系的峨蔓鹽田,曹保明認為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鹽田所在村的人文積淀,往往都是經過‘爺爺講過的故事’代代傳承下來的。”曹保明說,不過當一個故事出現時,國內許多地方并未認為它是故事,總以為它是一般的話語。這導致某些景點景區在提煉不了故事的情況下,就只好編故事。事實上,好故事不是編出來的,而是一種內在規律的呈現。峨蔓鹽田的“六大古韻”環環相扣,就契合了這種規律性。這使得峨蔓鹽田的鹽民們,有足夠底氣把村落故事講得完全不一樣。既有獨特故事又有鹽田實物,更有原住民及其生產生活方式,這種“活態”保護尤為急迫和重要。

      5月4日,曹保明在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接受媒體采訪。

      找到真正記憶,才能實現保護性開發

      “傳統村落要有‘具體記憶’,并讓游客們走進這種‘具體記憶’,正是傳統村落生生不息的原生態魅力。”談及儋州市的神沖村、屋基村,曹保明如是說。

      在儋州北岸地區,有一個美麗的古村落——木棠鎮神沖村。

      神沖村出海的地方,名叫神沖港。明清時期,神沖港是儋州北部的良港,甚至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此港還呈現出舟楫往來的景象。只不過,如今隨著陸路的開通,完成歷史使命的神沖港才悄然落幕。

      更為特別的是,神沖村有與現代衛星導航系統相契合的“潮水簿”。年過八旬的村民何文現介紹,經過先民們無數次出海捕撈的實踐,逐漸掌握了每個月大海漲潮落潮的規律。為了便于傳承記憶,祖輩們按照天干地支計時法,以十二生肖所代表各種動物的習性,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訣,因此“潮水簿”又稱“潮水歌”或“潮期歌”。

      神沖村已找不出紙質的“潮水簿”,但何文現隨口就能背誦出一組“潮期歌”:

      “冬月子,子屬鼠,鼠窩十二屋,頭數二十五。”這句歌訣的意思是,農歷冬月(十一月)十二和廿五,屬于潮期。

      每逢潮期,一般會漲潮。神沖村村民們依靠代代傳承下來的“潮期歌”,出海避開潮期,從而確保了安全航行。這種祖傳記憶,已成為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

      曹保明認為,找到傳統村落真正的記憶,才能對傳統村落實行差異化、保護性開發。

      在差異化、保護性開發方面,儋州市那大鎮屋基村是一個典型。

      枝繁葉茂的大樹下面,有一個古樸的寶塔,塔前是一塊墓碑,鐫刻著繁體字“將軍碑”。這就是屋基村的將軍墓。安葬在里面的將軍名叫符南進,他與弟弟符那寬同為明朝初年的將軍。

      屋基村村民許明自豪地說,符南進、符那寬少年時期,曾在儋州王五和五指山等地拜師習武。兄弟倆隨廖永忠將軍平定海南后,繼續過著軍旅生涯,符南進奉調鎮守廣西。

      如今,屋基村建起了“將軍廣場”,矗立著兩位將軍的雕塑,游客觀之猶如穿越到金戈鐵馬的歲月。而該村建立的將軍博物館里,陳列著古戰場的十八般武器,讓人眼前仿佛躍起了驍勇身影,讓人耳邊似乎響起了鼓角錚鳴。正是這種超越時空的記憶,該村每年吸引游客數萬人次。

      對此,曹保明指出,游客期待和走進的傳統村落,既是能給人一個浮想聯翩的想象空間,又是可以走進傳統并可以親身觸摸傳統、體驗傳統的地方。村落的“具體記憶”,就能滿足和達到這種程度,用活的文脈,舒展古村落。

      以“盡是補天余”的情懷保護傳統村落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謫居儋州期間,寫過一首五絕《儋耳山》:“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余。”

      曹保明表示,要以“盡是補天余”的情懷保護傳統村落。

      秉持這種情懷,曹保明表示,當前中國傳統村落處于最復雜的保護重疊期,保護村落在認識和管理上出現許多誤區。決策層面的理念偏差和執行層面的行為失當,自覺與不自覺地破壞了傳統的特色空間、田園景觀;民居修繕很難按照留存的歷史信息進行原真性修復,讓村落失去歷史記憶,使得民居保護意識在追求現代風尚中表現遲鈍,大量現代建筑入駐傳統村落;自然災害和人文誤解讓傳統村落風雨飄搖;以鄉村生態旅游之名進行的盲目建設或同質競爭讓傳統村落“千村一面”,失去特色,保護的模糊觀念和錯誤做法并未完全得到杜絕。

      近年來,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方興未艾。曹保明提出,強調傳統村落大力開展旅游,是因為傳統村落具有發展旅游的要素,諸如村落的院子、獨特的遺產、田園的風光、神奇的故事、好聽的民歌、農家樂的飯菜、鄉土的博物館等。旅游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會起到保護傳統和發展傳統的作用,在沒有找到更好的保護傳統村落的方法之前,發展旅游的確是一個比較好的保護傳統村落的舉措。

      “傳統村落是活態的生態文化系統,是一群生生不息血脈相連的生態文化種群的組合體;保護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一種良性需求。”展望海南傳統村落保護性開發的未來,曹保明說,相信海南會將自己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的自然文化、歷史文化、人文文化,全面完整地保護下來,并留下其突出的生態性,成為海南文化的一種保留和生動展示。在新時代發展建設的歷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傳統的海南,這是當代的責任。

    ?

    ?

    相關鏈接:

    《人民日報》聚焦海口三卿村:火山石筑起的村落
    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海南儋州 論劍傳統村落保護
    尋求新發展 2018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高峰論壇海南啟幕
    聚焦古村落保護與發展 百余專家學者5月將齊聚海南
    撒貝寧、潘石屹探訪馮塘古村落 觀火山石屋看家訓

    ?

    (編輯:王秋芳)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