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家譜記載,臨高波蓮鎮古柳村劉氏遷瓊始祖為來瓊任職的福建官員劉廷忻。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閩瓊文化的共通性歷來為學界所關注。在11月26日舉行的“人文點亮海之南——海南周刊10周年紀念”分會場活動“源遠流長——瓊閩文化對話”學術沙龍上,福建海南兩地學者就移民文化議題展開了廣泛交流,對證兩地史料及眾多族譜家譜記載,清晰呈現出閩瓊遷徙中的人群類型劃分,以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出的不同特質。
那一句“先祖遷自福建莆田”,從歷史深處傳來,將移民文化中的閩瓊兩地,牽系得愈發緊密。
聚焦移民文化,閩瓊兩地學者在南向移民遷播中感受文化交融,海南多地史料族譜稱“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水路迢迢,滄海一脈,一片風帆向南飄零過海,幾經輾轉,落腳瓊州,結下了福建與海南的移民之緣。
無疑,福建是中國從海上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唐中葉以來,中國重要的海事活動,無論是民間的大規模海洋貿易與移民,還是官方組織的鄭和下西洋、三十六姓使琉球,都與福建有著緊密的聯系。福建由此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海神信仰、海洋習俗,也留下了值得稱道的文化遺產。
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劉傳標評價道:福建是移民社會,同時福建又是再移民的始發地,目前80%的臺灣同胞祖籍是福建,東南亞華人華僑60%的祖籍地是福建。目前海南地方史料和諸多族譜,對“先祖遷自福建莆田”的記載清晰,福建為其原鄉。
任職或避禍
閩人入瓊始于唐
劉傳標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福建對外移民始于唐,盛于宋元明清,據現存的福建和海南各姓氏譜牃記載:目前海南島的漢族居民先祖多來自福建,尤其是莆田籍居多。他們或在海南任職而落籍海南,或因戰亂避亂到海南落籍,或是到海南經商而落籍海南,或是赴南洋謀生途中誤以海南為南洋而定居海南。
福建人向海南遷徙,大體可分四種類型的人群:因任職而落籍群體,因躲避戰亂而入瓊的群體,福建墾荒為謀生的群體,游學海南而后滯留下來的群體。
第一種類型因任職海南而落籍。福建科甲鼎盛,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666名,宋王安石在《陳執方神道碑》中贊道“興化多進士。”明朝莆田進士人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明代進士出身、正四品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300多人。福建“多進士、多仕者”,被派到海南任職也多。
據現存的族譜和地域鄉土資料,早期福建居民移民海南的多為官宦之家。既有奉派地瓊州任職官員進而定居海南,又有被貶之閩籍官員。唐、宋、元、明、清等五朝代閩籍官宦,落籍海南。比如唐代閩籍官宦,福建福清太平鄉平原里人林裕,唐昭宗光化二年,奉詔由閩入瓊,任瓊山縣丞,妻子陳氏與子林堂隨行,落籍瓊州西關;到了宋代,《莆田黃氏宗譜》和《海南黃氏篪祖損公族譜》記載,有福建莆田人黃良佐,宋理宗間任瓊州縣宰,落籍瓊山調塘圖,后裔聚居地主要在海口、文昌市。
同樣的佐證也有來自海南。據海南1989年修《黃池清公族譜》記載:福建莆田坎頭村人黃池清,宋奉派到瓊州任奏差官,卜居瓊山,后裔多在海口、定安。元代,也有不少閩籍官宦,落籍海南,比如《海南符氏族譜》記載:福建莆田人符大本,舉人出身,元至正十一年奉詔由福建莆田渡瓊任會同縣知縣,符大本是海南的符氏第三位始遷祖之一,其后代落籍會同(瓊海)、文昌一帶;到了明清兩朝,據光緒二十五年所刻《海氏族譜》記載,福建松溪縣海答兒于明洪武十六年隨其父海遜之從軍駐守瓊州,落籍瓊山左所,后從軍營遷出,舉家卜居瓊山府城朱吉里下因村(今金花村),為海氏移居海南的始祖。《(海南)文相村曾氏譜》記載:福建人曾宏魁明末遷廣西北海,順治初年遷徙瓊州府城受任中軍府,定居于定安黃竹五魁村。
劉傳標說,由于莆田人在瓊州任職的相對較多,致仕后因海南地廣人稀多選擇在海南落籍,并由此出現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族遷徙海南拓荒謀生的現象。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