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诰W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蘇東坡赴儋途中做夢得兩句詩,融入來瓊所寫第一首詩中: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
    來源: ??谌請?作者:彭桐 時間:2019-04-24 10:34:12 星期三

      原標題:赴儋途中做夢得兩句詩,融入來瓊所寫第一首詩中:

      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

    大型原創舞劇《東坡海南》里展現的蘇東坡的夢境。

      群山連綿起伏,宛如游龍,那層層綠樹,正像鱗甲迎風晃動;暴雨來臨前的山谷里,萬竅齊鳴,一如歌鐘激烈撞響。這是1097年6月,蘇東坡由海口至儋州途中,于睡夢中所得詩句描繪的奇妙景象。他屢因詩文惹禍,一生宦海沉浮,行跡南北疆土,但始終離不了歡娛的詩酒和至愛的情義。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他也戒不掉詩與酒,無論傷感多么折磨內心,他眼前依然揮灑明媚陽光。從蘇東坡在海南所做的一些夢中,可知他日常生活中的嗜好、情感深處的悲喜,以及富有奇趣的言行和樂于拋擲謎語的志趣。從夢里夢外,都可見一個真性情的蘇東坡,讓人陡增探尋他深厚足跡與美好靈魂的愿望。

      ??谌請笥浾?彭桐 文/圖

      夢中得兩句

      戲作一首詩

      蘇東坡將夢中所得兩句詩放進類似于題記的詩名中,并解釋何以作此詩: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云: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此數句。

      這是1097年6月中旬的一天,也是酷暑難耐的日子。蘇東坡在瓊州州城今??诟酋饬?0天左右后,乘坐當時租賃叫做肩輿的一種簡便轎子,前往昌化軍貶所。貶所是今天的儋州中和鎮,他是從海南島的北部往西走,走的行跡是半月形。當時,瓊州下轄儋(昌化)、崖、振、萬安四州,這州軍環繞在海島的邊上,數以百計的黎族同胞居住的黎峒山寨盤踞其中。

      蘇東坡在高處眺望北方,只覺滄海茫茫。他心想,困守在這孤島,四面八方都是絕路,這輩子怎能回去?既然回歸無望,不如靜坐下來,像戰國時善談天宇的思想家騶衍一樣,做些上天入地的思考吧!看這遠離陸地的大海,人處其間,就如巨倉里的一粒米,不管雌雄,它的大小和價值值得去計較嗎?

      一旦把個人不幸境遇、身處的險惡政治環境與無窮盡的海天相比,并融入海島新鮮獨特的自然環境中,蘇東坡郁悶多日的心懷頓時釋然,不由得高吟放歌。進入這種豁達超邁的精神境界,重新擁有不必在意個人悲喜、順應自然的超脫情懷,對于以豪放著稱于世的大文豪來說,吟成的就是大氣磅礴的詩句:

      四州環一島,百峒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

      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

      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

      眇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

      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

      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也是史料可查蘇東坡到海南后所寫的第一首詩,也許是著意安排,他把夢中所得的那兩句神來之筆巧妙地放在這首共28句的詩作正中間,似乎不著痕跡,讓全詩融為一體,也讓人讀起來,不在意哪是夢中所得,哪是現實所寫,甚至分不清夢境與實景。夢詩兩句前寫的是地上的事,而之后寫的都是天上的景象和他與天仙們交流的事情:

      安知非群仙,鈞天宴未終。

      喜我歸有期,舉酒屬青童。

      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群龍。

      夢云忽變色,笑電亦改容。

      應怪東坡老,顏衰語徒工。

      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

      可以想象,蘇東坡坐睡在輕輕搖晃的轎子里,轎子在半月形的路途上悠悠行進,會感覺整個人漫步在月亮船上,就像我們今人所自然想到的兒時童謠“彎彎的月亮,小小船,兩頭尖”,身處這種夢幻般的情境中,對詩人來說,不晃悠出詩來才怪。香甜的旅途半夢半醒,當詩夢又被轎外突然而至的風雨聲喚醒,善于抓住美妙瞬間的蘇東坡當然會就夢中兩句詩即興發揮,完成一首得意之作。

      這首歷來被認為是蘇東坡謫居海外(海南)三年的代表作之一的詩,有其一貫豪邁詩風的鮮明特征,意境大開大闔,尤其想象奇特。

      也有人說,在海南的蘇東坡和在任何地方的都不同,其詩的曠達里,有一份決絕。最有味道的是,他善于把虛無玄妙的夢和真切的現實生活狀態聯系起來,展現依然活色生香的謫居生活與恬靜達觀的心態,無論詩與夢,都有出其不意的美。

      好友寫信求文 東坡轉贈夢語

      曾說過“詩酒趁年華”的蘇東坡,詩和酒是他的至愛,一時之間或聽從親友苦勸把詩戒了,一不小心又在夢中作詩了,把那些好心相勸忘到了一邊。而酒也像詩一樣,也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在《黍麥說》中就討論古人造酒,還想著把船載來的面粉做成酒餅,稱“今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則酒亦絕佳”。但缺酒之時,他也只能在夢中過把酒癮。

      有客叩我門,擊馬門前柳。庭空鳥雀散,門閉客立久。主人枕書臥,夢我平生友。忽聞剝啄聲,驚散一杯酒。倒裳起謝客,夢覺兩愧負。坐談雜今古,不答顏愈厚。問我何處來,我來無何有。

      這是蘇東坡《和陶擬古九首》其一,講的是陌生客來,把馬系門前柳樹,敲門聲使鳥雀飛走,而且驚醒了他,讓他在夢中與老友快樂對飲的情景幻滅。因睡夢讓來客久候,又因夢破而不見故人,讓他覺得“兩愧負”。其言下之意,似有第三愧“夢沒做好,酒沒喝夠”,所以匆忙間穿反了衣服接待來客,坐下來聽對方談論時,就厚顏閉口一言不發,等到客人問他從哪里來,便答是來自屬于夢境的無何有之鄉。這種耍孩子脾氣似的可愛,以及骨子里的詼諧,歷經近千年,仍讓人不由得會心一笑。

      類似的例子還有,再看看他給老友鄭嘉會談到另一個夢的信《與鄭靖老書》。在這封信里,蘇東坡先是講了一些關于兒媳生病擔憂和書信交付方面的情況。便說寄上一本《眾妙堂》,并交待寫其因由是:“本來不想作,剛好有這個夢,夢中的話都有妙理,都是照實記錄罷了,我一字也沒有改動。是不想把它埋沒了,又全是講關于養生的事情,沒有什么可以毛病議罪過的,所以把它寫出來了!”

      先不用了解夢的內容,僅從其敘述的語氣上,就能感知他老頑童的模樣,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崇尚生活的情趣。蘇東坡這封書信的原話是:《眾妙堂》一本寄上。本不欲作,適有此夢,夢中語皆有妙理,皆實云爾。仆不更易一字也。不欲隱沒之,又皆養生事,無可醞釀者,故出之也。

      從“無可醞釀者”這句,可知蘇東坡對朝政小人從他所寫的詩文中找線索,并為其羅織罪名的后怕,還有他為消除親友對他的擔心,怕他到海南還會“任性詩文惹禍”。

    蘇東坡謫居黃州時所寫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部分)。

      《眾妙堂》講的是關于養生的事情,但從這封信里,看不出是什么養生內容,更不知此為誰而寫。不過在蘇東坡寫的《眾妙堂記》一文,可以看到他在文尾的交待:“廣州道士、崇道大師何德順學道而至于妙者也,故榜其堂曰‘眾妙’。以書來海南求文以記之。予不暇作也,獨書夢中語以示之。戊寅三月十五日,蜀人蘇軾書?!?/p>

      此段話語清楚地表明,是蘇東坡到儋州的第二年即1098年3月,那位學道而達到妙境、在其堂上掛榜曰“眾妙”的何德順,寫信來海南求蘇東坡為其作《記》。蘇東坡當時沒時間寫,便將夢中的話寫下來給何德順。

      何德順是廣州天慶觀道士。蘇東坡居海南時,有家書和其他物件,曾多次托過往船只載到何德順處,再由他轉寄到惠州。顯然,何德順是蘇東坡的多年好友。好友專門寫信托他幫其寫篇妙文,他不寫也就罷了,竟把自己做的一個夢完整轉贈。如果這也算是祝賀高堂之類的《記》文,恐怕真的是絕無僅有,空前絕后。

    (編輯:王秋芳)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