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春元、王芳夫婦用黎族圖騰創作的裝飾書法。
民族紋樣入字體
“字體能順利設計出來,得益于他自小喜歡琢磨字,尤其喜歡寫毛筆字。”王芳口中的“他”,便是她的創作合伙人陳春元,也是她的丈夫。由于喜愛書法,從初中開始,陳春元就參加各類書法比賽,多次獲獎,大學時他專攻美術設計專業,畢業后也從事與漢字相關的設計類工作,在他的筆下,一個個字仿佛具有了生命力,有的或飄逸灑脫或剛勁有力,有的則寬厚而憨直,率性而為,直抒胸臆。
而在陳春元眾多的字體設計中,耗時最久,也最為珍貴的,是他和王芳一同為《千字文》而設計的一套字體,融黎族傳統織錦紋樣于漢字之中,自成一體,獨具特色。
而要把這兩個元素結合在一起的想法,源于2015年的一次研學調研。
彼時,陳春元與王芳參與了主題為“黎族傳統記憶”的研學調研,實地走訪調研海南多個市縣,深入多個黎族村落實地查看。“調研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目睹了黎錦紡織過程。”陳春元了解到,黎族人民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們有時會以黎錦為載體,通過豐富的紋樣、圖案記錄民族傳說和歷史,各色各樣的黎錦也就凝聚了黎族歷史、文化、藝術多方面的元素。
“在不同地區生活的黎族人民,黎錦上的紋樣有時也各不相同。”王芳介紹,黎族人民擅長以居住的生活環境為素材,發掘生活中的美。比如生活在山區的黎族人民,愛用昆蟲、水、鹿以及花卉樹木等物象,創作獨特的紋飾圖案;而居住于沿海、沿河地區的黎族人民,則喜用江河里的魚、蝦、鴛鴦等鳥獸動物為紋飾題材。相似的是,在紋樣圖案創作中,他們大多會采用散點透視、平面鋪開的直線型的菱形圖案,追求對稱,自成一體。
看著這些紋樣,陳春元來了主意,能不能把漢字與這種紋樣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字體,既有民族風情又便于識別,還能讓更多的人通過該字體了解黎族文化。生長于貴州,從小對少數民族文化感興趣的王芳對丈夫的想法表示支持,2018年4月,陳春元和王芳開始了創作之路。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