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1月10日電 題:“馬背上的調解員”——記四川甘孜州理塘縣馬背人民調解工作隊
新華社記者軒玉玨、吳光于
初冬的理塘毛埡草壩,風吹草低,牛羊膘肥。幾匹駿馬飛馳而過,陽光下馬的鬃毛閃著如絲般的光。身穿藏族服飾的騎手一勒韁繩,馬兒發出一聲嘶吼,隨即應聲而止,停在茫茫草原上。
幾位面色黑紅的藏族人翻身下馬,他們是理塘縣的金牌人民調解員,被稱為“馬背上的調解員”,他們剛剛從理塘縣各個鄉趕到這里,年紀最大的已經66歲。
在理塘,像他們一樣常年騎馬奔波各個牧區的“馬背上的調解員”有120余人。“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是這些“馬背上的調解員”信奉的精神。
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理塘縣,平均海拔4014.2米,高寒缺氧、地廣人稀是這里最大的特點。當地居民中,包括藏族在內的9個民族生活在這里。
直到今天,這里的大多數牧民放牧時節還會逐水草而居,且居住較為分散。由于轄區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產生糾紛矛盾以后,車輛無法進入,只能依靠馬匹,因而自小生活在藏區騎術精湛的藏族干部就成為草原調解的主要力量。
今年49歲的魯昂,是奔戈鄉托仁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是理塘有名的金牌調解員。從2005年至今,他已經騎著馬走過了上千公里的調解之路。
2016年,魯昂接到一個糾紛調解,村里的洛澤仁與妻子尼瑪拉姆被女方家里強迫離婚。趕到洛澤仁家后,魯昂了解到,洛澤仁夫妻二人所有的財產只有一頂帳篷,且均有病在身,無法養活自己和兩個孩子。
他當即向村里申請,為洛澤仁一家爭取到了貧困戶扶貧項目資金,同時自掏腰包,私人贈予洛澤仁一匹馬。他還在村里為洛澤仁找到了一份工作,讓他擔任村里的衛生員,一年有6000多元的收入,解決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藏區海拔高、環境惡劣,調解路途中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迷路。2015年,由于群眾挖蟲草產生糾紛,魯昂被抽調到別的村進行糾紛調解。
魯昂和其他人民調解員一起,不顧大雪封山的危險情況,踏著一尺多厚的雪騎馬走進高原。往日高低起伏的草原變成了蒼茫一片的雪原,稍有不慎,就可能栽進河溝。暴風雪越下越大,一行人在茫茫大雪差點迷路。憑借著多年牧區調解對道路的熟悉,他們用木棍探路,并成一排,騎馬走了五天五夜,沒有喝過一口熱水,吃過一口熱飯,終于走出了雪原。
很多人都在問魯昂,是什么支撐著他這樣無私奉獻,他的信仰和精神是什么?他告訴我們,自己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但是他時刻記得自己是一名人民調解員,也是一位黨員。“我希望看見村里人都平安幸福,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多做好事、善事。”
理塘縣一些牧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有時候一個很小的矛盾如果沒有及時調解好,很容易就釀成更大的事件。
繞吉,今年66歲了,是理塘薩戈村著名的金牌調解員。兼任村委會主任與調解員這些年,他大大小小處理了200多起內部矛盾。“很多人不懂政策、不懂法,我每次遇到一個,就會給他們普及一下政策法律知識。”
在薩戈村,繞吉組織村民定期進行普法宣傳,每周巡邏村里情況,對有隱患的人員按時報告,這么多年村里沒有發生過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很多時候,繞吉勸解的雙方都是自己熟悉的親人或者朋友,調解中難免會得罪人,但是想到村子的團結和穩定,繞吉還是堅持下來,“只有這樣,我良心上才過得去,很多時候一個小的矛盾不及時解決很有可能發展成動刀殺人的事件。”
“人民的事情沒有小事。我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我們時時刻刻把人民的需要擺在首位,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我們的人民調解員。”理塘縣工委主任叢多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