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首都”誰說了算?
與具體的技術問題相比,“一體化”還有著更大的障礙。
盡管河北有著環繞北京的優越地理位置,有著廣闊的土地和資源,但是兩者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巨大的反差讓河北人自己都有些“慚愧”。
長久以來,北京與河北的城市綜合實力落差較大,導致河北等周邊地區的人才主動流向北京,從而導致河北等地形成“智力缺血”遏制發展;由此便引來更大的城市品牌差距。同時由于北京作為首都的特殊因素,水資源、清潔空氣等重要自然因素亦必須被重視。這使得河北臨近北京的城市不能發展重型工業,亦鉗制了其發展。
正是由于靠近北京卻尷尬陷于“大樹底下不長草”的境況,河北一直尋覓機遇掙脫這種鉗制自身的陰影。多位分析人士都指出,本次的“環首都經濟圈”的推動,更多來自河北的努力和主動。
此前該方案誕生的消息一經出臺,河北省屬相關部門以及上述13個縣市區便爭先恐后召開誓師大會或工作會議以體現對此重視程度。
河北省衛生廳特意組成以廳長楊新建為組長的“河北省衛生廳環首都經濟圈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保定、大廠等地已經紛紛跟進研究部署。張家口市涿鹿縣也于11月24日召開“環首都經濟圈建設誓師大會”。
但北京的態度似乎令河北不太滿意。
據記者了解,北京對“環首都經濟圈”方案有一些回應。至少政府一級曾有過會談,以前也簽過“框架合作協議”、“廊坊宣言”之類的文件,此外,關于京津冀如何協調發展的研討會也開過不少。
但這些內容給河北人的感覺依然是沒有實施意見和具體內容。“必須具體落實到哪天要做什么事,把事情給解決了,現在需要這樣的具體方案。”河北一位學界人士如是表態。
此間觀察人士認為,盡管本次區域經濟帶由河北主要推動,但是北京也需要類似機制緩解目前的大城市病。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未來“十二五”規劃內以大都市圈帶動經濟發展,或許成為中國另一個經濟增長極。對“環首都經濟圈”的渴望不應是河北的一廂情愿,北京也會有需求。
汪玉凱認為,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大約1900萬,城市承載能力已不堪重負,需要周邊新城與衛星城的分散和給養。而“環首都經濟圈”可以將北京的人口分流出去,并承接來自北京的相關產業,對北京旅游休閑生態建設等提供支持。
但是京冀聯姻也不是一蹴而就,也存在一定的壁壘。在汪玉凱看來,“‘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并不等同于讓河北人成為北京人,讓河北的城市成為北京的郊區這樣簡單的戶籍轉變。這其中更多是制度和機制的統一,更重要的則是打破行政壁壘等難題。”
行政壁壘的阻力究竟有多大?河北省發改委一位人士向記者分析,陳全國省長和趙勇副省長關于“環首都經濟圈”的想法很超前,也在大力往前走,但在前進的路途中依然存在阻力。
“這就如同兩條腿,設想的步子邁得比較大,但是實際操作有點跟不上。河北這邊做什么事,省長能給勁,但是北京做什么,中央做什么,卻給不了勁。”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