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環首都經濟圈”是河北先提出來的,現在感覺更像是河北的一廂情愿,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窮人想沾光”,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薛維君:京津冀一體化是河北最早開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這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好像河北特別迫切要干這件事。其實,這件事的重要性、迫切性并不在河北,而在北京。
試想,富人住在一個小區里,但旁邊盡是窮人,而你又搬不了家,這種情況是窮人著急還是富人著急,破壞的是誰的幸福指數?要糾正一個概念:“環首都經濟圈”不是河北通過一體化占北京什么便宜,而恰恰是為了給北京一個更加寬裕的發展環境,將北京的壓力向外釋放。
對河北而言,北京不但強大,而且有點“怪”,在很多方面體現出“首都經濟”特質,其實是動用了一定的國家權力來發展經濟,北京正是借助首都這個屬性,成為強權強勢經濟,很快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也完成了區域經濟學所說的“極化”過程的第一步“集聚”。
但北京不可能不顧周邊的發展而成為現代化的孤島。以奧運會為標志,北京已經開始進入功能擴散和能量輻射階段,表現為更多發展要素和供給向外轉移,除了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還有現代服務業,比如金融業、會展業、房地產業、文化產業、教育產業、咨詢服務和技術服務業等等,都有向周邊擴散的需要。如果再加上北京“城市病”的考慮,應該說,“環首都經濟圈”的設想,打動了雙方利益的“結”。
要知道,區域現代化類似于自行車團體賽,它不是看騎得最快的選手的成績,要看團隊成績,特別是最慢的選手能騎多快。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環首都經濟圈”已經成為很多房地產項目的炒作概念,相關地區的房價也開始攀升,這對經濟圈的建設會產生何種影響?
薛維君:房地產是一個副產品,但是老百姓肯定把眼睛盯著這件事。對“環首都經濟圈”來說,房地產能夠產生多大影響,取決于一體化進程的速度和深度,這是一個正相關的關系。
“環首都經濟圈”方案中提出“打造宜居生活基地”,并不是為了吸引首都居民購房置業,主要是為了吸引北漂一族。很多北漂沒有固定的住所,但是他們與普通的農民工相比有一定的技術特長,如果能吸引他們到河北來創業,將來跟北京一體化了,實際上跟在北京生活差別不大。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