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外媒報道,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志網絡版3日刊登了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加藤泰浩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稱太平洋中部及東南部3500~6000米深海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稀土資源,可開采量約是陸地的1000倍。
?
海底淤泥中稀土含量較高,且幾乎不含有妨礙開采的放射性元素鈾、釷,比較容易回收。研究結果中沒有提及開采所需費用,認為“這不僅是對日本,對全世界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資源”。
?
稀土是釹等17種元素的統稱,屬于流通量較小的“稀有金屬”。
?
加藤的研究小組對東大海洋研究所等機構迄今在太平洋約80個地點采集的海底地層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包括夏威夷島在內的太平洋中部約880萬平方公里海域及東南部塔西提島附近約24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淤泥中,含有高濃度的稀土。
?
據稱,這可能是由于海水中沉積了大量吸附有稀土的礦物質,兩公里見方的淤泥中就含有相當于日本一兩年消費量的稀土。
?
稀土與鐵等混合后可以提高磁性及耐熱性,對生產混合動力車等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今后的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
?
?
相關鏈接:
稀土儲備“國家版圖”有望形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