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14日消息??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真要動真格了?10月12日,有“權威人士”和“行業人士”對國內外媒體表示,“中國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方案及天然氣形成價格機制方案已上報國務院,目前正等候審批。”
《國際金融報》記者昨日就此向相關企業和專家進行了求證,但沒有得到明確答案。中石油新聞辦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對定價機制改革方案上報國務院一事“并不知情”。截至發稿,記者沒有得到中石化方面的回復。
油價改革可期
實際上,早在2009年底,即當時的定價機制剛實施一年時,業界專家就開始質疑其效力。隨后,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中石油和中石化均表達了改革定價機制的決心。10月8日,即國家發改委6個多月來首次調整油價的當天,相關人士明確表示,年內將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
在專家看來,現行的成品油定價運行了兩年多時間,盡管市場不像往常那樣沒有調價依據,但卻一直不為消費者乃至相關企業所認可,甚至處于“兩面不討好”的境地。消費者認為,油價調整頻率慢,往往上漲的幅度大于下跌的幅度。
中石油相關人士則抱怨,“中石油煉油及化工業務的虧損主要是由于內地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夠市場化,即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又不到位。”
但數位能源專家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相比電力價格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據媒體報道,“目前,國家正在抓緊研究完善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的改革方案,包括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改進成品油價格運行操作方式,增加定價的透明度等內容。”這也正是這兩年多以來,專家和業界一致建議改革的主要內容。不過,之前曾有消息稱,定價權將下放“三桶油”,但卻沒有相關消息予以佐證。中石油相關人士早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完全下放到油企,但我們也沒有最準確的辦法。”
對于這些消息,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成品油定價機制眾望所歸,年內出臺可期。
氣價改革不易?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天然氣形成價格機制方案一并上報給了國務院。但林伯強認為,氣價改革并不容易,因為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主要是依據國內天然氣市場行情定制的,一旦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也與國際接軌,那么,國內的天然氣價格可能會迅速猛漲,這不可能為消費者所接受,更會在一定程度上傳導到宏觀經濟。
據了解,未來十年間,中國市場對天然氣的需求可保持超過200億立方米的年均增長量,價格上漲的后果顯而易見。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出定價機制改革方案上報國務院消息的同時,有關石油特別收益金(俗稱暴利稅)起征點提高的消息也在市場中出現。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是對在資源稅中遭受損失的“三桶油”的一種變相補貼。不過,有能源專家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起征點提高可以接受,但前提是“三桶油”必須將開采成本透明化。
中石化:漏稅“已整改”
中石化近日陷入了輿論漩渦。繼“印制天價名片”事件后,其旗下另一分公司又被財政部抓了“漏稅”的現行。10月13日,針對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長嶺分公司的“收入不實”、“所有者權益不實”等會計違規問題,中石化專門負責此事的劉先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回應稱,“這是財政部2010年10月27日對于長嶺公司2009年財務調查的行政處罰決定,在決定下達之后,中石化已在第一時間接受了處罰并進行了整改。目前只遺留了一些稅務問題,但仍在處理之中。”
根據財政部公告,“該公司在編制2009年合并財務報表時,未將實質控制的岳陽興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等納入合并范圍;2009年度少計土地租賃收入2581萬元;2009年度發放的職工工資津貼中有1416萬元未扣繳個人所得稅,有3592萬元未按稅法規定的超額累進稅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說,長嶺分公司違規發放員工福利5008萬元。
對于媒體的指責,中石化曾在第一時間發出聲明稱,“長嶺資產分公司已按要求進行了整改,調整了會計賬務,積極主動配合主管稅務機關進行了處理工作。”
相關負責人還對《國際金融報》稱,現在中石化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及旗下各分公司都在進行自查工作。
“中國目前有關稅務方面的法規比較復雜,客觀而言確有部分內容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企業少繳稅款的行為不一定完全是主觀上想逃脫。”昨日,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吳冬律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稱,“但中石化作為一家國有大型企業,自身卻應為其他企業樹立責任,在稅收上嚴格把關。所以,中石化集團公司不能完全擺脫在漏稅事件中的責任。”(黃燁 趙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