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土房住洋樓,拆遷戶們搬新家———
記者走訪海口部分安置小區記錄百姓的“喬遷詩”
見習記者薛源本報記者張中寶實習生鐘瑜
昨天中午,海口海甸溪改造安置小區水岸陽光小區,拆遷安置戶張先生一家正在吃午飯,餐桌上擺著豐盛的菜肴。
張先生一家是第一批在海甸溪改造搬遷協議上簽字的拆遷戶,今年是他們搬進這個新建安置小區的第二年。看見記者來訪,他熱情地帶著記者參觀他家的新房。“這是以前老房子的照片,你看,當時多舊,現在新房多好。”張先生指著墻上貼滿的照片說,自從搬到了水岸陽光小區,朋友們常來他家做客,他的家里越來越熱鬧。
其實,幸福的笑臉并不僅僅在張先生的臉上綻放,隨著海口城中村改造,許多原來臟亂差的城中村變成了環境優美的居住小區,當地的村民也變成了城里人,而且大部分人因為獲得拆遷款而兌現了財富,變得富裕起來,幸福生活也隨之而來。
記者目擊:拆遷拆出新生活
“來回游走的商販、滿地亂流的污水、成堆發臭的垃圾以及各種各樣的治安案件,現在都沒有了。我兒子也帶著女朋友回家了。”聽說有記者采訪,張先生的鄰居楊女士也興奮地跑過來。
“說心里話,簽訂拆遷協議的時候,我們內心也在斗爭。”她告訴記者,辛苦半輩子蓋的房子,說拆就要拆,心里真有些不舍。而且當時還怕拆了房子,自己沒有地方住。
“不過,拆遷辦的工作人員打消了我們的顧慮。”楊女士說,拆遷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她,他家也在舊城改造的區域內,“告訴我們政府會對我們負責的,也會給我們補貼和過渡房,請我們不要擔心”。
因為租住的過渡房離原居住地不遠,楊女士見證了水岸陽光小區的整個建設過程。她說,好像沒過多久,原本雜亂無章的舊房就不見了,一幢幢整齊劃一、錯落有致的高樓拔地而起。
“當第一次走進自己被安置入住的水岸陽光小區時,我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區設計新穎別致,充滿了濃郁的現代氣息,休閑設施一應俱全。跟原先的老房子比,這里簡直太漂亮了。”楊女士激動地說。
事實也正如此,因為水岸陽光小區地處江岸、環境優美,小區的房屋很好出租。部分和楊女士一樣選擇產權置換,分得多套住房的拆遷戶,都把閑置的房子租了出去。算起拆遷賬,楊女士高興勁溢于言表。她說,如果不是拆遷,原來那棟每逢下雨連路都不好走的老房子,肯定租不了多少錢,而自己住著也發愁,“搬進新房后,我兒子還在樓下租了個店面做生意,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拆遷戶期盼:破解“拆遷暴富”魔咒
在享受幸福新生活的同時,一些拆遷戶也向記者反映了自己的煩惱與期盼。
“很多老鄰居把拆遷房換成現金,他們拿到那么多錢,盡管變得富裕了,但有時候也很苦惱。”海口玉沙村安置小區的陳其瓊告訴記者,拆遷安置后,很多鄰居第一次拿到這么多錢,有些”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打理這筆財富。“盡管社區里有不少文娛活動,但是仍有少數人在拆遷款面前變懶了。原來出去打工賺錢的村民,有的人現在變得無所事事,靠打牌打發時間。”
對此,有專家解讀說,黨和政府關注老百姓切身利益,讓拆遷戶得到相應的補償,是歷史的進步,執政能力的提升。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卻出現了“拆遷暴富魔咒”:由于城市化快速推進,農村鄉鎮有所變革,拆遷戶一時無法適應身份的瞬間轉變,少數人因為自身文化素質偏低,精神空虛難免,以致出現賭博等丑惡現象。另外,社會對這一群體缺乏足夠關注,那些“暴富”的村民中,有的或者無業可就,或者干脆就不愿再從事辛苦的工作。
專家認為,針對這樣的現象,政府應建立起相應的培訓、引導機制,不妨轉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讓拆遷戶過得“幸福”,而不是單純地過得“富有”。一方面,政府在拆遷款發放方式上,可以改變簡單直接的“一次性巨額發放”,借鑒國外思路對拆遷戶進行理財、創業、保障等方面培訓,并積極推出就業崗位,讓這些拆遷村民有事可做;另一方面,把工作擴展到拆遷戶“心理疏導”上,建立心理疏導機制,關心拆遷戶的精神世界,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化解,幫助他們適應從農民向城市人的身份轉變。(本報海口11月14日訊)
11月12日,在海口市鹽灶廉租房小區,樂呵呵的老人與孩子。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張茂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