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
考古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
挖掘出來的陶片
近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三才鎮境內發現多處史前文化遺址,其中橋山遺址為海南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史前遺址,其面積之大、堆積之豐厚、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極為罕見。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院已經組織力量進行挖掘。4日,在陵水博物館館長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前往遺址挖掘現場探了個究竟。
探訪挖掘現場
發掘區域被劃分成20塊
橋山遺址位于三才鎮海邊的一個芒果園里的小山坡上,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隊的工作人員已經用細線將發掘區域劃分出來,幾名考古隊員正在對其中五六塊區域進行初步的發掘。
看到記者來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傅憲國站了起來,帶記者去看他們剛剛挖掘出來的文物。一名正在做挖掘工作的工作人員指著方形土坑裸露表面陶片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剛剛挖掘出來的,不過這些都是表面的陶瓷碎片,他們還要對其進行特殊處理后再進行清理。
傅憲國說,由于發掘工作剛剛起步,而且缺乏必要的發掘工具,發掘工作進展緩慢。他們已經用細線將發掘區域劃分為20塊,年前就做了遺址挖掘準備工作,大年初十就開始正式的挖掘。
傅憲國告訴記者,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海南省有著極其豐富和重要的史前考古資源,但由于各種原因,至今省內的考古文化面貌和框架體系仍不清楚,本次調查發現的橋山遺址為海南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史前遺址,其面積之大、堆積之豐厚、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極為罕見。
這個遺址屬于沙丘遺址,與大陸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的考古存在很大不同。洞穴遺址很多都在洞穴里,比如落筆洞遺址;考古中常用的工具在沙丘遺址上都派不上用場,一些專業的工具甚至國內不能生產,需要去美國等國外地區購買,而且,國內對沙丘遺址的發掘比較少,缺少必要的經驗和資料,需要考古隊員自己在發掘中不斷總結和實驗,這給橋山遺址的發掘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這一片都是沙質土壤,這正是我們在發掘過程中最擔心的。”
在遺址現場,記者并沒有看到對現場做出特殊的保護,據傅憲國介紹,目前挖掘出來的文物本身價值并不是很大,主要是考古價值高,所以應該不會有人盜取,但是為了保護遺址的完整,他們還是專門請了一位當地村民,在他們不在的時候進行看管。
遺址極有可能是墓葬群
傅憲國說,考古隊已經正式開始對橋山遺址的全面挖掘工作,整個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中心地帶面積約2萬平方米,目前正在發掘的面積是500平方米。
考古隊通過踏查和觀測發現,橋山遺址文化層平均厚度為3至4米,遺址中心地帶文化遺物分布極為密集,主要為大量敞口或者盤口的夾砂紅褐陶片、數件磨制石斧、磨制石環等遺物,以及疑似墓葬遺跡。初步觀察,遺址頂面覆蓋0.4至0.5米的細砂,絕大部分區域保存完好,個別地點和臺地斷崖處能見到暴露的文化堆積。
經過幾天的表面挖掘,目前已挖掘大量的夾砂紅褐陶片,還有人類骨頭,有些收集起來,拿回去進行下一步的研究,這里極有可能有墓葬遺址,這些陶片都是墓中的陪葬品。當時放置在墓穴中的陶器經過長年氧化和人為因素的破壞,而形成了大面積的陶片,這些陶片保守估計距今大概3000至4000年,而且這些陶器燒制的工藝與海南黎族地區陶器不一樣,從陶片的外表看,這些陶器應該是堆積燒制的,因為燒制不均勻,火燒到的地方比較光滑,火沒有燒的地方比較粗糙,而且顏色也不一樣,對于研究海南史前文化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遺址發現過程
????據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海南省政府有關海南考古工作的戰略合作協議,2012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海南省古代遺址展開調查工作。
聯合考古調查隊采用實地踏查的方法,先后對陵水、三亞、東方、昌江四縣市的十余處遺址進行復查或調查,聯合考古調查隊采用螺旋式鉆桿對部門沙丘遺址進了鉆探,并采用高精度GPS和測距儀記錄了各遺址的地理信息和遺址范圍。
傅憲國正是這次聯合調查隊的負責人之一,這次橋山遺址發掘工作也是他主持。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就在陵水三才鎮發現了大港村遺址,并被確認為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這次調查工作中,大港村也是調查隊的調查目標之一。
2012年4月左右,調查隊在大港村遺產附近進行了調查,可是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他們并沒有在大港村遺址發現有相關的文物,這讓調查隊隊員們感到十分的費解。但是他們相信這附近可能會有史前遺址,于是調查隊決定擴大調查范圍,對大港村周圍地段進行調查。
芒果園下面發現人類遺址
傅憲國說,對于古人類而言,他們同樣對生活區選址也有講究,一般村落都會設在有淡水經過的地方。
在調查中,他們經過對地圖和附近村落的地形進行詳細研究后發現,大港村遺址附近有一條淡水河流,在河流的另一側有一個小山坡——他們覺得這個小山坡應該會有新發現,因為這里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調查隊經過對這個種著滿是芒果樹的小山坡進行實地探查,發現地表面上裸露了大量陶器碎片。隨后,聯合考古調查隊采用螺旋式鉆桿對該地沙丘進行鉆探,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芒果園下面竟然是一個保存的相當完好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址,而且文物數量非常豐富!這一結果讓調查隊感到十分震驚。
經過近半年的鉆探和調查,在陵水縣內發現了橋山、蓮子灣、陸仔灣、六嶺下等多個史前文化遺址,其中橋山遺址為海南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史前遺址。
隨后,調查隊又在陵水縣三才鎮附近的蓮子灣、石貢等地發現了大量史前人類活動的痕跡。傅憲國說,由于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這些遺址都沒有橋山遺址保存完好。
橋山遺址對海南考古影響深遠
在挖掘現場,傅憲國告訴記者,由于橋山遺址面積之大、堆積之豐厚、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此次橋山遺址的發現,對海南史前文化序列、“南島語族”研究以及南海主權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其科研成果將有助于提升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的文化內涵,提升國際旅游島文化競爭力。如果對橋山遺址進行系統發掘和研究,可以于此命名海南地區第一個史前考古文化,今后有可能解決海南地區史前文化譜系的構建問題。
對史前遺址的研究是相當復雜的課程,對橋山遺址而言,開展包括地貌、古環境、古動物、古植物以及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則可以在海南史前人類行為模式、生計模式、海岸線變遷、“南島語族”甚至南海主權爭端等熱線學術與政治問題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希望橋山遺址能建成考古公園
傅憲國說,目前海南史前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對于海南的史前文化具有很多的猜測,但是都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段歷史。他們考古隊最大的任務就是發現更多的直接的證據,來還原這段歷史,完善海南史前文化譜系的構建。
他表示,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判斷,橋山遺址可能會是一個原始部族的聚居地,有很明確的生活區、墓葬區等區域的劃分,通過對其進行發掘、整理和研究,找到更多的文物或許可以還原當時的生活環境等。在采訪中傅憲國說,“從現在的發掘情況來看,發掘到相對保存完好的陶片、生活工具和人骨頭,甚至是古物等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這對于今后的研究工作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傅憲國說,對于橋山遺址發掘的工作剛剛開始,今后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發掘研究。他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最大的希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埋藏在地下的歷史能夠被世人知道,能在遺址原址上建立一個遺址公園,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海南的歷史。
文物保護需政府百姓共同努力
在挖掘現場,傅憲國談起了對文物的保護,傅憲國說,隨著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旅游事業發展,很多沉睡數千年的文物古跡在大開發中復蘇。
中國文物以它古老的神韻、逼人的風采、百科皆備的底蘊、無價之寶的身份,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多方位多層面的特殊作用,特別是在新興的旅游事業中大展英姿、承擔主角;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受命致遠、鋪路搭橋。而面對蕓蕓眾生,中國文物鳴奏著一部華夏文明的史詩,傾訴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物在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留傳至今,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古老而悠久的歷史,看到輝煌而燦爛的文化蘊涵。
傅憲國說,現在是個矛盾的時期,各地都正在進行大開發,作為一名考古工作者,他認為,如何在開發過程中更好地保護好文物古跡,需要政府和我們一起努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