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椅子、幾把掃帚,外加一把鐵鏈鎖,讓公用電話亭變成了環衛工臨時儲物室……日前,這張經媒體曝光的照片再次將成都“便民服務設施成擺設”的老問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實上,成都市民對現有公用電話亭“臟亂差”的處境早已有不滿。“平時沒關注,想用的時候卻不靈,花這么多錢建立起來,卻沒有專門的維護,真是浪費資源。”市民王先生說。
絕大多數受訪市民認為,即便到了“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公用電話仍有它的使命,因為日常生活中始終無法避免電話丟失、沒電、信號不好但急需使用電話的情況出現,而且應該照顧老人和小孩在這方面的使用需求。隨著IC卡的退出,更多市民建議公共電話亭能夠采用操作簡單的投幣式。
記者了解到,針對老舊電話亭問題,自2011年起,成都市就開始著手對中心城區升級換代成“智能信息亭”,使其不僅可以打電話,還可提供WIFI上網等多種功能。然而直至今年7月,成都市規劃建設的5000個智能信息亭僅完成了1/5,且全部處于維護中,并沒有投入使用。
連日來,《工人日報》記者在成都調查走訪中發現,在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中,陷入“花瓶”窘境的便民設施并非只有管理維護差、大眾使用率低的公用電話亭,坐落于成都市大街小巷數以百計卻常年冷清的出租車固定停靠站也早已受人詬病。
2010年,162個平均耗費數萬元,擁有不銹鋼站臺、半透明陽光板風雨棚、LED可變信息顯示屏的出租車停靠站點,在投入使用之初就有不少市民認為是政府的“燒錢”行為,而第二年這一高配置的停靠站數量又新增了295個。
記者在成都多地蹲點后發現,這些造價不菲的出租車停靠點可謂“既沒車、又沒人”,只有風雨棚里的大幅商業廣告會得到定期更換。“打車本來就是為了方便,到固定站點感覺很麻煩,而且現在手機打車軟件這么方便,車也是隨叫隨到。”經常打車上下班的李先生說。
原本價位低廉、方便緊急通訊的公用電話卻面臨“失業”,原本為了提高行車安全且耗資巨大的出租車固定停靠點卻在市民眼中明顯“失位”……有社會評論家認為,這些便民設施所存在的問題折射出的是城市重建設、輕管理的偏差思維。任何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如果不進行精細化的管理,往往淪為一建了之的“一錘子買賣”。
?
?
相關鏈接:
人為破壞加上年久失修 三亞百年義學堂成危房
七旬老人樓道憑欄不幸墜亡 欄桿年久腐蝕失修(圖)
海口西秀海岸首段失修多年
海南萬寧“南洋第一樓石刻”年久失修
農房因年久失修自然倒塌 造成一家4口2死2傷
武漢大學周恩來舊居年久失修破敗不堪
海口文物古跡破舊失修 景點硬件設施不周 [組圖]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