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邊防民警在禮茶村對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普法宣傳。
和許多位于中越邊境的村莊一樣,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友誼鎮禮茶村住著壯、苗、瑤等多個少數民族。
禮茶村與越南山水相連,沒有物理隔離設施,大量邊境便道、小道暢通。用村黨支部書記凌振森的話說,“這里三面環邊,條條道路通越南,一不小心撒泡尿就違反國際法了。”
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但打通了村民邊貿往來的“小康之道”,曾幾何時,也為“敗家之毒”敞開了大門。村內不少年輕人染上毒癮,多個家庭因毒品陷入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境地,曾有4名村民因販毒被執行死刑。
原本一個單純的邊境民族村,被外界戴上了“吸毒村”的帽子,這一度讓凌振森覺得既無奈又丟人。
近年來,廣西邊防總隊憑祥市隘口邊防派出所蹲點駐防、強力禁毒,并幫助村民創業致富,遠離毒品。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一南疆邊境村開始出現不一樣的景象:全國毒情形勢日漸嚴峻的大背景下,禮茶村涉毒人員卻未新增,不少年輕人主動戒毒,涉毒現象逐漸好轉。
從“吸毒村”到模范村,禮茶村經歷了從救贖到重生的過程。禮茶村的變化就是廣西邊境基層整治禁毒不斷深化的縮影。
淪 陷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個姓陸的小伙子在邊境做摩托車拉客生意,經常拉越南人,有一次去了越南那邊,他就染上了毒癮。在村民的印象中,他是禮茶村第一個吸毒的人。
正如大多數吸毒者一樣,最初接觸毒品時,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可怕的開端。“一些青少年初中沒念完就輟學在家,內心很空虛,跟別的‘粉仔’湊在一起就染上了,最后聚在一起吸粉的基本上都是這撥兒人。”
漸漸地,對于一些無聊的年輕人來說,“吸粉”成為一種“時尚”,“就像抽煙,大家都想沾一點”。
“但是在那個年代,說起白粉,極少有人知道白粉就是毒品,大家都以為這是造原子彈的。”凌振森說,這是禮茶村真實存在過的一個笑話。
2003年到2005年,禮茶村涉毒村民達到高峰。據不完全統計,全村有4人因參與販毒被判處死刑,最高峰時吸毒人員達90多人,平均下來六七戶村民中就有一人吸毒。
禮茶村以前是典型的貧困村。村民們回憶,20世紀初,村里人均耕地只有0.53畝,解決溫飽問題都難,收入基本靠外出務工。貧困也為毒品滋生提供了“土壤”。
“主要是那幾年邊貿迎來了高峰期,不光是禮茶村,整個憑祥市都處于邊境地區,外來人員通過口岸到這里,毒品比內地來得兇猛。”凌振森說。
在來勢兇猛的毒品侵襲下,禮茶村坤隆屯屯長農貴東的親人也不幸被卷入其中。
剛開始從村民口中聽到侄子跟“粉仔”混在一起時,農貴東問他吸毒了沒有?侄子一口否定:“哪個說的啊?”
直到一天晚上,農貴東在坤隆屯的一個魚塘旁的小房子里抓了個現行。
“他像做操那樣,興奮地舞動,過了一會又躺倒在地上。”侄子吸毒的場景讓農貴東至今難忘。
在事實面前,侄子只得承認“剛開始吸,能戒”。農貴東說:“能戒就好。你現在結婚了,還要照顧家呢!”
然而,沒過多久,農貴東發現侄子到對面的村子里去吸。家里的積蓄花完了,他就抱著小孩找外地打工的老婆要錢。家人只得把他送到戒毒所強制戒毒。
凌振森看到很多村民被毒品害得慘不忍睹。有一戶人家,家里兩個兒子吸毒,把家里值錢的東西都賣了,父親被逼得上吊,大兒子跟老婆離婚了,母親也跑了,留下一個孩子沒人管。“這是真正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啊!”凌振森說。
賣到家里沒有東西可賣的時候,“粉仔”就去偷、去搶,村里的社會治安也成了問題。
救 贖
“現在,村里只要有陌生人出現,村民看見了都會向我們報告。”隘口邊防派出所禮茶警務室警長韓中寬對記者說。
“毒品一日不絕,禁毒一日不止。”在韓中寬看來,警民同心、全民禁毒,通過治安“網格化”管理,不但使警民更同心,還完成了對昔日“吸毒村”的一次救贖。
雖然時間久了,韓中寬根據言行舉止就能判斷出來某個人是不是吸毒,“派出所的人一到村里,吸的人跑,不吸的人不跑,百分之八十我都能認得出來。”但他也坦承,民警實地下村打探毒情并不容易。
“多數村民都姓凌,屬于本家,許多人礙于情面三緘其口,加上害怕被報復,不少人連話都不敢跟民警多說。”隘口邊防派出所教導員杜萬鞭說。
為了方便群眾,禮茶村警務室特意設立警長接待日,村民發現毒品的相關線索可以直接找民警反映。
建立“十戶聯防”機制之后,全村的人都打起了精神,哪家哪戶有吸毒的跡象,馬上就有電話打到派出所里。
凌振森表示,一旦沾染上毒品,要戒掉并不容易,容易反復,所以只有全民參與,才能對吸毒人員起到持久的幫助和監督作用。
村委會每年都跟村屯黨支部簽訂禁毒方面的責任狀,層層負責,上下聯動。凌振森說:“哪個屯出問題,就取消黨支部、黨員的評優資格。”
加強對毒品危害的宣傳,也是當地民警和村干部在這場禁毒反擊戰中的重要任務。每年的一些時段,比如臨近春節時,外出打工的人回到村里,轄區派出所就下鄉辦禁毒培訓,每次培訓至少有五六十人參加。
“吸毒的連鍋都沒有,不吸毒的有高檔電器;本來還有面包車,一吸毒現在什么都沒有了……”通過村里吸毒家庭和不吸毒家庭的對比,民警用擺在眼前的事實,告訴年輕人毒品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的危害。
一些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只懂本民族語言,這給外地民警宣傳幫教帶來困擾。在此情況下,派出所民警便試著組織一些責任心強的婦女成立“壯族女子山歌隊”,將法律法規編成膾炙人口的山歌,逐村逐屯地進行宣傳。多首山歌被廣為傳唱:“毒品就是那魔鬼,吸食上癮不可收;哥哥妹妹莫近它,齊心協力把毒除。”
“有的人來找我們,要求把他們的老公、兒子帶去強戒。現在,大家有了一個共識,知道吸毒不是犯一個小錯誤那么簡單了。”凌振森說,村里人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吸毒是一件很丟臉很敗家的事”,毒販想誘騙年輕人上當不那么容易了。
重 生
經過警民的共同幫助,大多數吸毒人員都有戒毒的決心,自愿要求戒毒。邊防民警知道,只有讓邊民摘掉貧困“帽子”,才能幫助禮茶村徹底洗滌“吸毒村”的因子,獲得真正的重生。
憑祥市邊防大隊政委甘世勇說,禮茶村毒品繁衍的因素之一,是部分貧困青年沒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為改變這一現狀,邊防民警頻繁走訪學校,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并幫助一些家境貧困的學生繼續學業。
17歲的壯族男生小杰因父母吸毒感染艾滋,9歲就成了孤兒,準備上初中時,小杰幾近輟學。禮茶村警務室民警了解情況后,想方設法資助小杰上學。“這些民警叔叔經常問我在學校的情況,包括學習、生活等,如今每月有五六百元生活費,邊防民警叔叔幫扶一點,學校資助一些,自己再借一點。我一定要努力讀下去。”小杰說。
“假如不支持這個孩子繼續讀書,難保他以后不被人帶壞,他哥哥就曾經因吸毒被抓……”凌振森說。
板茶屯村民梁健此前到廣東務工時沾上毒品,賺的錢都被“吸”掉了,不得不回到村里。為幫助他戒除毒癮,韓中寬聯系農業技術人員教他在山谷放養黑山羊和黃牛。4年后,梁健的種養規模從當初的十幾只擴大到今天的幾百只。
在寬敞的牛圈前,梁健笑著說:“這些牛羊不愁銷路,每年可賺二三十萬元,如今我忙著用互聯網加大宣傳我的種養經呢,再不想毒品這害人玩意了。”
隘口邊防派出所官兵還立足邊疆實際,招商引資建成“愛民固邊游泳池”和40多個紅木加工廠,先后幫助村里引進黃皮西瓜、免耕馬鈴薯、優質火龍果,以及黑山羊、果林雞等12項適宜南方氣候的種養技術,幫助村民擴大種養規模。
?
?
相關鏈接:
探訪廣西“吸毒村”:村民曾以為用白粉造原子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