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愿雷場早日掃清
山高、路遠、霧大,這是八里河村給初到之人最為直觀的印象。綠油油的菜地,環繞谷底的苗族民宅,彎彎曲曲的小路連通各家各戶,正可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用村民的話說,這里是純粹的原生態,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家種的米,燉的是自家養的豬、牛。也正是這個“原生態”,讓村民時常遭到外人的嘲笑,“不就是窮嘛”。
除了山里的地雷、路邊的石碑,和個別村民保留下的火箭彈外包裝,戰爭的元素在這里已不多見。當然,也只有年輕人手中的智能手機和少數村民家中的摩托車,才能讓人感受到一絲現代生活的氣息。
在這里,村民習慣把自己稱為“邊民”,把遠離邊境的地方稱為“內地”。和“內地”的農村一樣,他們也把土地視為立身之本。而在這里,土地正是最金貴的東西。
村長王開富說,八里河村有耕地、集體林地共2000多畝。村里人種植蔬菜、稻谷、玉米,飼養豬、牛、雞等家畜,大多只夠自給自足。
“現在,年輕人能讀書的讀書,讀不出去的也都在外面打工”,村里的殘疾人代表王清明說,“剩下的都是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還有像我一樣的殘疾人”。
王清明說,他痛恨戰爭,恨它奪走了夢想、健康甚至生命。“不過,戰爭讓外國人再也不敢欺負我們,給我們帶來了公路,讓我們有機會看看外面的世界”,回憶起幾年前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情景,王清明的眼睛濕潤了。
如今,村里因觸雷致殘的33名殘疾人,每年都能享受政府下發的三種補貼。但這里仍能看到帶著假肢的村民們在田間勞作,甚至上山拾柴、修剪樹木。
夕陽下,執行第三次邊境大掃雷任務的部隊正在開展訓練。剛剛從昆明更換假肢歸來的村民坐在村口,遠遠地望著,他們期待著掃雷部隊能早日掃清雷場,趕走這籠罩在八里河村上空20多年未散的陰霾。
?
?
相關鏈接:
中越邊境云南段排雷 400余尖兵臨戰訓練【組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