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永嘉學院大門口,未見有關“國家開放大學”的牌子。當事學生供圖
一名當事學生的學生證
一名當事學生的畢業證書。其中學生證蓋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章,而畢業證書上則變成了“國家開放大學”。當事學生供圖
新京報訊 (記者趙實)進入畢業季,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永嘉學院的部分畢業生卻拒絕領取畢業證。他們稱,證書上學校的名字從錄取時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變成了國家開放大學。對此,他們此前并不知情。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辦學體系的一部分,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永嘉學院則負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永嘉學歷教育的招生工作。
一名當事學生說,他在2013年秋季被永嘉學院錄取,進行成人繼續教育,學制三年,“2013年入學到現在,我們所知的所有關于學校的信息,以及上學期間的一切手續,都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沒聽說過國家開放大學。”
他向新京報記者展示的錄取通知書、學生證上均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其就讀期間所繳納的學費發票也注明“電大學費”。
“現在畢業證上的學校變成了國家開放大學。”該學生說,問了學校才知道,原來中央電大在2012年就已經更名為國家開放大學,下屬的分部也要跟著一起改名,“這個消息三年間沒有人告訴過我們。”
另一位學生則稱,拿著更名后的畢業證曾在求職時碰壁,“大家對中央電大都很熟悉,我們當時考進來,也是因為學校的知名度,現在拿著國家開放大學的畢業證去面試,用人單位不知道這是什么學校,搞得我非常尷尬。”
目前,永嘉學院的487名畢業生里,有200多人因此沒有領畢業證,“我們希望畢業證上的校名,和錄取時是一致的。”當事學生說。
■ 回應
錄取通知書為何為原校名?
通知書在更名程序完成前已印刷完畢,未做換發
國家開放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孫鴻飛對新京報記者說,教育部雖然于2012年6月正式批復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建立國家開放大學,但學校的更名工作需要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確認,直到2013年7月更名程序才完成,但此時學校的招生工作已經開始,所以2013年6月印發的招生簡章中校名為“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但錄取通知書已經在6月印刷完畢,因此沒有換發。
永嘉學院副院長王壽斌說,更名后的幾年里,永嘉學院使用的相關印章也沒有改為國家開放大學。如果更改印章,需要一級一級向上申報,并且申報通過后還需要3年的過渡期,將老學員都畢業之后才能使用新的印章。
為何畢業證又改用新校名?
2013年秋季及以后入學學生將發新校名畢業證
今年4月,國家開放大學發布公告稱,2013年秋季國家開放大學正式進行招生,根據教育部文件要求,自此以后入學的學生將按照新政策進行管理:學生在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籍學歷注冊時學校名稱為“國家開放大學”,畢業時頒發國家開放大學畢業證書。因此,2016年起該校將向2013年秋季及以后入學的學生頒發國家開放大學畢業證書。
對于當事學生希望拿到和錄取通知書上校名一致的畢業證,孫鴻飛表示,現在對這批學生只能發放國家開放大學畢業證書,“如果頒發中央電大畢業證書,證書信息與學生信息網中不一致,會導致畢業證書沒有效力。如果學生需要,我校可以出具相關證明材料。”
永嘉學院為何未用新校名?
部分地方的分部已更名,浙江等尚不在其中
王壽斌昨日回應新京報記者時表示,“學校更名的事學生都知道。”孫鴻飛則表示,學校教務部(招生辦)曾在2013年秋季招生期間,專門編寫招生宣傳解答,下發給各分部,其中對頒發畢業證書事宜作出了解釋。2014年上半年,還針對畢業證書上學校名稱問題向13所分部發放過調查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于畢業證書校名的意見,其中調查范圍也包括浙江分部。
孫鴻飛表示,國家開放大學和地方是屬于系統辦學,在分部建設上是分步實施的。目前有8個電大掛了開放大學的牌子,但浙江和其他一些省份的廣播電視大學及地市學院還沒有掛國家開放大學分部的牌子,也沒有更名,這需要當地及上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批準,逐步實施。
■ 觀察
兩年多全國至少167所高校獲批更名
昨日,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6年高招教育報告中提到,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全國有167所高校獲教育部批準更名。近年來,高校頻繁更名的現象,也因其中出現的一些“任性”個例,受到公眾質疑。
有高校短時間兩度更名
河南的許昌學院曾在2013年12月更名為河南工業學院,但更名后一直沒有用過,學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解釋稱,“校名不適合學校。”2015年11月,學校又更名為河南理工學院,這次更名的原因則是,“學校理工科比較強,更名為河南理工學院更符合學校的發展實際。”
此外,瀘州醫學院的更名也引起一番爭議。2015年4月,教育部同意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但引起了四川大學的抗議;爭議持續數月后,四川醫科大學再次更名,教育部同意四川醫科大學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此舉又引發原華西醫科大學校友的不滿,并向教育部舉報,稱瀘州醫學院升格為大學不符合條件,希望教育部重新調查復核瀘州醫學院更名事宜。因在法定期限60日內未獲答復,該校友將教育部告上法庭。
高校熱衷更名背后的“算盤”
中國教育在線昨日發布的2016年高招教育報告提到,高校更名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復雜歷史問題,上世紀50年代院校拆分、合并,出現了很多專科性學校。上世紀90年代后期高校開始大合并,高校數量大幅度減少。但是,伴隨高校大擴招,高校重現另一輪大發展,各類專科學校,甚至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為大學、學院,為今天的校名紛爭埋下了伏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當前國內高校的更名操作程序,需要經過教育主管部門對申報更名高校組織進行評議、考察,“在當前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中,這種行政評價就代表了政府對學校辦學的‘認可’,申請更名成功會被高校看做是重要的辦學政績,這是高校樂于投入大量精力用于更名的重要原因。”
“高校更名不僅能獲得名聲上的好處,還能獲得一定的政策優惠。”熊丙奇說,比如高職高專通過更名,升格為本科院校,學校的招生也從專科批次調整到本科批次。本科院校更名為大學,學校的行政級別不會調整,但是對于有“大學”身份的高校,政府部門在配置教育與學術資源時會有優待,而且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要讓高校不熱衷更名,就應取消高等教育行政評價。政府應給每所學校同樣的政策,不能差異化對待,否則高校必定會按照分類標準去辦學。”熊丙奇建議,政府應退出高校辦學和評價,減少行政對學校辦學的干預,放手由學校自主辦學,實行專業及社會評價,找準自己的辦學特色。
■ 追問
學校更名對學生有何影響?
孫鴻飛表示,錄取時雖然使用的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名稱,但國家開放大學與中央電大是一脈相承的,其法律地位由國家開放大學完全繼承,更名程序完全符合國家政策,“雖然錄取通知書和畢業證書的校名不一致,但不會對學生產生任何影響。”
教育部學籍管理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也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學生對此的擔憂,可能是源于用人單位對學校更名情況的不了解,以及學校多年的品牌作用,但更名后的畢業證及學位證仍具有法律效力,不會有影響。
可否通過司法途徑來維權?
當事學生曾表示,學校在更名事件上沒有盡到即時通知的義務,他們想通過司法途徑來維權。對此,北京京潤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張志同律師分析,學校的更名行為已經依照正常程序,經教育部門核準,具有法律效力,“同一個主體,名稱變更并不影響原來義務的承擔,所以學生如果以此來維權,法律上是不支持的。”
張志同認為,新的校名被社會公眾認同需要一定的成長周期,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國家開放大學重新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社會知名度提高,對學生來說也是好事。
?
?
相關鏈接:
男子辦“博士班”詐騙50余萬 頒發假成績單畢業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