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的“道德說事”當然有必要,不過通過普及、宣傳和提高法律的執行力,給予侵權者以必要的法律懲戒,加強對被侵權者的保護,則是當前必須解決的難題。
備受社會關注的武漢市漢陽區高空拋物導致女嬰小欣怡傷殘索賠案,近日在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宣判。法院終審駁回上訴業主的訴求,維持業主共同補償小欣怡36萬多元的一審原判。2014年11月,出生40多天的女嬰小欣怡在漢陽區世紀龍城小區11棟2號樓下曬太陽,被高空拋擲的水泥塊砸傷。小欣怡被送往醫院救治,并被法醫鑒定為七級殘疾。小欣怡家人未能找到肇事者,將該棟樓除一樓外的32層共128戶業主起訴至法院。(《新快報》9月11日)
此案雖然二審終結,不過維權過程的艱辛也讓人望而生畏。高空拋物判共賠能否喚醒公德心,除了道德的教化和法律的懲戒,還需要簡化而快捷的程序作為保障。
從基于防范侵權和保護權利的雙重要求出發,對無因之主的高空拋物行為,實行“可能加害的建筑使用人給予補償”,方能最大程度保護被侵權者的權利,避免權利被加害之后無法獲得補償和救濟的途徑,從而陷入權利保護的真空。同時又可以通過責任連帶的方式,強化每個人的公共法律責任,從而有利于彼此的監督與促進。其實,這樣的規定并不新鮮,在國際上也算是一種通行做法。國人之所以還一時難以接受,某種意義講還是對侵權責任的認識存在局限性所致。
不過就現實來看,要讓高空拋物“鄰里連坐”的基本原則得到落實,還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礙和程序困境。一方面,很多人對“鄰里連坐”的正當性和公平性心存疑慮。另一方面,既有的法律效率和執行力度,使得維權成本相當昂貴,往往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都難以獲得一個滿意的結果。故而,基于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強化對權利的保護和提高執法的效率,讓“鄰里連坐”成為一種道德共識與法律常識,才能基于法律后果而恪守的道德底線。
時下高空拋物亂象始終得不到根治,基于道德的“道德說事”當然有必要,不過通過普及、宣傳和提高法律的執行力,給予侵權者以必要的法律懲戒,加強對被侵權者的保護,則是當前必須解決的難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