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一點,張女士比較樂觀。“我知道在使用共享充電寶時需要通過微信及支付寶掃碼,不過,只要使用者不點擊一些莫名其妙的授權應該沒有問題。微信、支付寶類電子支付幾乎已經成為生活常態了,現在很多人去超市購物都使用掃碼支付。我認為,大家有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是好的,但是在如今這個科技社會如果做什么都戰戰兢兢,那就會被淘汰了。”張女士說。
北京市民林先生卻不這么看,他認為,共享充電寶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安全隱患也存在。
“我曾經在微博上看過對共享充電寶‘加料’的視頻,技術人員通過一些手段可以在共享充電寶里加一個芯片,其他人在連接共享充電寶時,技術人員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地對他人手機進行操作。比如,對共享充電寶做手腳的人可以在電腦端用他人手機號碼發短信、進行在線電子支付,竊取手機里的個人照片、聊天記錄更是不在話下了。”林先生說。
《法制日報》記者在一家視頻網站找到了一段視頻,是某電視臺拍攝的節目,字幕顯示為“謹防‘加料’共享充電寶”,大意是:網絡安全工程師將一個手機與“加料”充電寶連接起來。按照網絡安全工程師的說法,當手機連上“加料”充電寶后,手機就被接管了。網絡安全工程師可以通過電腦進入手機支付寶二維碼頁面,即使不知道密碼,也可以把錢“偷走”。此外,無論是短信還是通話記錄,網絡安全工程師都可以通過電腦隨意打開,甚至可以遙控手機撥打電話。即使斷開手機和充電寶的連接,手機仍然處于被劫持狀態。
面臨多重安全風險
作為使用者,北京市民楊女士也向《法制日報》記者談到了對于共享充電寶的一些擔憂。
“首先是共享充電寶自身的質量安全。當我把共享充電寶拿在手里時,我覺得安全性沒那么高。我們自己的充電寶的外殼很多都是橡膠或金屬的,但感覺很多共享充電寶的外殼是塑料的,感覺質量沒那么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常說的移動充電器爆炸問題,現在我暫時還沒看到共享充電寶爆炸的相關新聞。不過,我有一次使用充電寶給手機充電時,充電大概30分鐘,手機電量增加20%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充電寶和手機都開始發熱,于是我立刻給拔掉了。”楊女士說。
楊女士也擔心在使用共享充電寶過程中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就個人信息安全而言,我覺得桌面共享充電寶相對比較安全,因為位置固定。不過,便攜式充電寶的安全系數就沒那么高了,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借還,如果會技術的黑客將充電寶借走,之后往里面加芯片,那么后續使用的人就會面臨手機信息被竊取的風險”。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程序員曹先生也在公共場所多次見到過共享充電寶,不過,他明確向《法制日報》記者表示,他不會使用共享充電寶。
“像我們這種技術人員知道‘貓膩’可能出現在哪里。”曹先生說,“我見過很多立式帶有顯示屏的公共充電樁,每次看到有人在那里充電,我都為他們捏把汗。其實那種公共充電樁本質上就是一臺電腦,有內置的集成電路板、芯片,并且靠程序運行。有程序的地方就會有人,有電腦的地方就會有黑客。對于這種立式公共充電樁,我們普通的程序員寫一段程序找機會置入,就相當于用自己的電腦對其進行接管,人們通過數據線將手機連接到充電樁上,其實就相當于把手機同時連到我的電腦上。這樣一同步,我就可以接管其他人的手機,當然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所以這種立式充電樁并不安全。”
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曹先生也不樂觀。“現在大數據、算法不斷發展,數據公司和社交軟件合作,無孔不入地對個人信息進行收集。我知道借還共享充電寶是要掃二維碼的,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對其進行授權,但是微信、充電寶其實都綁定了個人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在掃碼過程中,就給信息泄露提供了可能。也許做共享充電寶的公司不會對個人信息挪作他用,但是數據庫泄露也不是不可能的。”曹先生說。
制圖/高岳
?
相關鏈接:
共享充電寶調查:安全性待考 出現這幾種情況別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