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李婷) 經過近十年編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新疆圖志》整理本昨天在烏魯木齊首發,引發關注。業內人士指出,新疆是絲綢之路上的明珠,該書的出版對新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新疆圖志》是目前所見新疆方志中分類最為豐富、體例最為完備的一種,被譽為清代新疆的“百科全書”。全書采用分志敘述的方式,分為二十九個門類,共一百二十卷、二百余萬字、近百幅地圖,全面記載了清代新疆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物產等各個方面。
《新疆圖志》 的編纂始于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宣統三年 (1911年)完成,由時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樹枬擔任總纂。王樹枬在內地任官之際,就以勇于改革、思想開明而聞名。《新疆圖志》不僅體例完備,而且多有創新。比如,該書在道路志中指出新疆深溝重塹,“不患其不能守,而患其不能通。通則富,不通則貧;通則強,不通則弱”,呼吁“他日鐵路之興,又將變而愈通。則開荒徼為康衢,化荊榛而文物,此固窮變通久之方所不能閟遏者”,表現了晚清知識分子對于發展交通為強國之策的充分認識
《新疆圖志》根據新疆地處邊疆、多民族聚居的特征,創設了不少新的分志門類,比如設立國界、交涉諸志,對涉及國家利益的疆界、外交給予重點描述;設立藩部、禮俗諸志,對于多民族聚居地的民情風俗給予詳細介紹;設立軍制、民政諸志,對于邊疆地區軍隊建設和民政舉措給予具體羅列;設立溝渠、土壤諸志,對興修水利、開墾土地情況給予翔實記載。《新疆圖志》還抄錄了十六卷涉及新疆地方行政事務的奏議,其中十五卷都是左宗棠收復新疆以及建省以來的內容,這個按年編排的檔案,也是晚清新疆建設最基本的史料。而根據《新疆布政使司就纂修通省志事札吐魯番廳文》記載,《新疆圖志》編纂伊始,就先期“選派精于測繪之員赴南疆一帶測量,并在省先繪總、分輿圖,以為修志基礎”。這些精繪的地圖,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標志實業、鹽產、郵政、電線分布和以府廳州為單位的道路交通示意圖,共二十二幅;二是繪制有經緯度標志的全省地圖,共五十八幅。
據史料記載,《新疆圖志》全帙最早的印行本,是在宣統三年十二月,由新疆通志局在烏魯木齊利用木活字排版刷印,簡稱“志局本”。因時間倉促,這一版本存在不少錯誤,在印行之后不得不另鈐紅色活字做旁改處理。《新疆圖志》第二次印行在天津,時間為1923年,出版方東方學會對“志局本”的錯誤進行了修訂,但在排版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新添的文字訛誤。除了這兩種刊印本,目前存世的還有一種抄本,分裝為一百二十三冊,每冊以黃色綢緞包裝,故稱“黃冊本”,里面有許多印本中未曾見到的圖畫。
2009年,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綜合現有的三個版本,聯手對 《新疆圖志》進行了全面的標點、校勘。經過近十年的編校,《新疆圖志》整理本得以面世,使圖志編纂中的所有文獻得以盡可能全面的展示。據透露,該書第一次將分離的圖、志合刊,并對圖志中與新疆及其周邊直接相關的人名、地名編制了詳細索引。據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透露,《新疆圖志》是“西域文庫”出版計劃的開篇,接下來,該社將攜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奉獻更多的西域文獻整理和研究成果,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歷史支撐和學術支持。
?
?
相關鏈接:
海南農諺通俗形象內容豐富 成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