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新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國民經濟呈現結構改善、動力增強和質量提升的嶄新面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需求結構持續改善,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區域發展格局優化重塑,收入分配結構加快調整,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突出,供給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著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有所增強,市場供求關系明顯改善,經濟運行質量效益逐漸好轉。
“三去一降一補”成效突出。去產能推進有力。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嚴控新增產能,加快低端、落后產能出清。2016年,鋼鐵、煤炭產能分別退出6500萬噸以上和2.9億噸以上,超額完成目標任務。截至2017年5月末,鋼鐵、煤炭去產能又完成當年任務的84.8%和65%。去庫存成效明顯。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房地產庫存持續減少。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增長22.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2.4%。2016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3.2%,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1.0%。去杠桿步伐穩健。積極推動市場化兼并重組,實施市場化債轉股試點,強化企業負債自我約束,企業杠桿率持續降低。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降成本成效顯著。2016年,“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全年降低企業稅負成本5700多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補短板亮點突出。各地區各部門從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入手,圍繞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軟硬基礎設施和脫貧攻堅等領域,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建設進度。2016年,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累計開工447個項目,總長度2005公里;城鎮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658萬套,新建高速鐵路投產里程1903公里,新增高速公路6745公里。全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240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溢正效應顯著。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減少了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產能過剩行業市場加速出清,市場供求關系明顯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效益回升。2016年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首次由降轉升,結束了連續54個月同比下降的局面。在價格回升、成本下降、銷售好轉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盈利狀況明顯改善,市場信心不斷增強。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比上年增長8.5%,上年為下降2.3%;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97%,比上年提高0.19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了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不斷涌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有力支撐市場需求升級和宏觀經濟企穩。2016年,我國經濟增速為6.7%,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二、服務業主導作用增強,工農業轉型提升步伐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動服務業重點領域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積極優化農業結構,我國三次產業發展協調性增強,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服務業撐起半壁江山,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不斷顯效,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2013-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0.8個百分點。2016年,服務業現價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51.6%,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2%,提高13.3個百分點。服務業吸納就業明顯增加。2016年,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為43.5%,比2012年上升7.4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2013-2016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5%,比全部服務業增速高2.5個百分點。2016年,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5.1%,明顯快于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發展方興未艾。2013-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名義增長13.7%。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07%,比2012年提高0.59個百分點。
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工業結構加快向中高端邁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引領工業轉型發展,向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成長。2013-2016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3.8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9個百分點。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4.5個百分點。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高速增長。2013-2016年,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產量年均增長45.7%,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年均增長33.1%,光電子器件年均增長27.1%,太陽能電池年均增長22.1%,光纜年均增長19.1%。
農業生產布局優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基礎性地位進一步鞏固。糧食主產區穩產增產。2016年,糧食主產區產量9355億斤,比2012年增長2.4%;2012-2016年糧食主產區累計增產433億斤,占同期全國糧食增產量比重達到81.3%。農產品結構調整加速。2016年,全國油料、蔬菜、水果和茶葉產量分別比2012年增長5.6%、12.6%、17.9%和34.1%;棉花、糖料產量分別下降22.5%、8.5%。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快速涌現。2016年,全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80萬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超過1270萬人。其中,家庭農場達到87.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79.4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4.4%。
三、消費基礎性作用增強,投資出口升級優化,需求結構顯著改善
?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牢牢把握擴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積極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外貿結構升級,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同拉動力持續增強。
消費成為主要拉動力,新型消費不斷涌現。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日益增強。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6%,比2012年提高9.7個百分點,高于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22.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率提高。2016年,最終消費率為53.6%,比2012年上升3.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品質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消費形態由物質型向服務型轉變,消費結構升級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升級類商品消費快速增長。2013-2016年,汽車、家用電器等耐用品消費年均增長10.4%,增速高于同期非耐用消費品1.4個百分點。2016年,全國居民家庭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27.7輛,比2013年增長63.9%。服務型消費漸成熱點。文化娛樂、教育培訓、健康養生類消費升溫。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占比分別由2013年的10.6%、6.9%上升至2016年的11.2%、7.6%。娛樂休閑服務消費旺盛。2016年,我國國內旅游總花費3.9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3.5%;電影票房收入493億元,增長1.4倍。新型消費發展壯大。網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長,市場規模突破5萬億元大關。2016年,我國網上零售額51556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1944億元,增長25.6%;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為12.6%,比上年提升1.8個百分點。個性、互動、體驗等新型消費方式蓬勃興起。電子支付、網絡約車、共享單車、O2O(線上到線下)服務等新型消費快速增加,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體驗到新消費時代的便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