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面對緊張忙碌的工作生活,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健走情有獨鐘,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時間走一走。
在不少城市,稍加留意就可發現,每逢清晨、傍晚,在車流熙攘的馬路側旁,總有三五成群乃至浩浩蕩蕩的健走一族昂首闊步。如此上路健步,著實令人感覺別扭,也不由替那些健走者捏一把汗。
城市的人行道本就較窄,健走者蜂擁而行勢必給其他人的正常行走造成不便。何況,尚有不少健走者自覺遵守交規意識較差,不知不覺就走上了自行車道乃至機動車道,不僅加劇了道路擁堵,還讓一些車輛因躲避健走者而險象環生,加大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幾率。
健走者穿行于車流、人流當中,不僅影響健走速度,不易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而且自身安全也沒有保障,難保不會被撞。此外,馬路上的灰塵、噪音不小,汽車尾氣濃度也不低,健走者于嘈雜的環境中大量吸入低質量空氣,究竟是健身還是傷身?可想而知。
可見,健身就該到適宜的環境中去,適宜的環境有益于增強鍛煉效果,也更利于健身者保持心情的愉悅舒暢。不過,“上路”健步也不能全怪這些健走者,不少健走者“上路”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一些城市的高樓大廈越建越多,一些城市的車行道越建越寬人行道卻越來越窄,還有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門在建設規劃中較少考慮居民健身的需求,致使居民健身只能到公園,而公園里不光人滿為患,而且通常離居民區較遠,往來不便。迫不得已,一些健走者只能把馬路當作了鍛煉場。
全民健身是關乎百姓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消除“上路”健步的隱憂,除了呼吁健走者要注意安全文明,更重要的是各地的城市管理部門必須關注群眾的健身訴求,努力為其創造便利條件。對于那些意欲改建、擴建的城市區域,在前期規劃中就應以就近、方便為原則靈活設置健身場地。對于大多數短期內不會進行大規模改造的城市,不妨積極發掘存量社會資源,比如動員當地的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開放內部鍛煉場館;將居民小區周圍的公共空間予以適度改修等,以此便利居民健身。筆者認為,只要城市管理者有所行動,社會相關方面有效配合,“上路”健步的尷尬一定可以緩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