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今天(9月25日)上午,一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被送到寧海越溪鄉七市村92歲老黨員應隆滾的手中。
熱鬧的鑼鼓聲中,應隆滾手捧鮮花,胸帶紀念章。正是高光時刻,老人瘦削的臉上卻平靜如水。
歲月,模糊了知覺和記憶,但是模糊不了應隆滾的赫赫功績,模糊不了一位老黨員的初心——
70年前,他經歷了淮海戰役槍林彈雨的洗禮;
69年前,他在建設滇西剿匪征糧中,被選為“人民功臣”;
參軍6年作戰5次,立特等功1次,甲功2次,物資獎3次;
65年前,復員到寧海縣水利局工作,僅僅3個月后,主動提出回到農村抓生產……
(藏了70年的軍功證書。)
這些赫赫戰功,70年來,一直被他深藏心底,只字不提,連自己的兒女也都不知情。
直到今年,在國家開展的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時,這位有著70年黨齡的退伍老人深藏多年的功績才被人們發現。
赫赫戰功,70年只字不提
60多歲的應飛永怎么也沒想到,父親曾經舍生忘死,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
“只知道他參過軍,參加過淮海戰役,在西南剿過匪,但是從小到大,從來沒和我們講過有什么榮譽。”應飛永說。
應飛永是應隆滾老人的長子。他下面還有一個弟弟,5個妹妹。
(應隆滾老人的大兒子應飛永)
應飛永印象中,父親為人低調,很少和別人講自己在部隊的往事,包括他們兄弟姐妹。
今年三四月份,應飛永的弟弟聽說政府正在收集退役軍人的信息,回到家中,從父親的箱底翻出一包已經破舊的物件。
其中一張,“人民功臣獎狀”6個大字格外顯眼,發證單位是:十四軍司令部政治局。
獎狀背面記錄著:
應隆滾在1950年建設滇西鞏固國防剿匪征糧等工作中,忠心耿耿,為民服務!獲得光輝成績,被選為特等功臣。
在另兩份革命軍人家屬優待證明上,有“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鄧小平”的落款。
(紀念章)
除了證書,還有5枚紀念章:淮海戰役勝利紀念、渡江勝利紀念、解放西南勝利紀念、解放華中南勝利紀念……
人民功臣、特等功臣!這些字眼,讓應飛永和弟弟十分吃驚,“這么多年,他從沒提起過”。
“含金量很高,這是目前寧海發現的唯一一位拿到特等功臣榮譽的退役軍人。”寧海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一位負責人說。
實際上,應隆滾老人的軍功遠不止這一項。
調閱50年代寧海縣人武部“軍人登記表”發現,老人入伍后作戰5次,立特等功1次,甲功2次,物資獎3次。
村里的老支書應可堯和應隆滾在村里共事近20年。他說,從沒有聽應隆滾老人說過自己戰功榮譽,直到前些天聽別人說起來。
“服從組織分配,叫干啥就干啥”
“一次渡河,大冬天,在冰冷的河水里,我們來回穿梭7次,上岸時人都游不動了。”
“一次戰斗,打得很激烈,身邊的指導員被彈片割傷,當場犧牲。”
……
92歲高齡,加之兩次車禍,老人的身體狀況逐漸下降,已經無法清晰回憶那些戰斗歲月。
(應隆滾年輕時的軍裝照)
寧海越溪鄉人武部至今仍保存著應隆滾50年代的檔案。
檔案資料顯示,應隆滾1927年出生,9歲到14歲給地主放牛,15歲到19歲做苦工,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入伍,當時在四十一師一二二團炮兵連,三年后成為炮兵營戰防炮連的班長。
在1949年進軍西南戰斗中,應隆滾作為炮手,因為“戰斗勇敢”,立下“軍特功一次”。
同年,應隆滾在廣東入黨,至今已有70年黨齡。
寥寥數字,給人留下太多想象。遺憾的是,那些槍林彈雨中艱難驚險的戰斗場面,已經隨著老人的記憶力消退而漸漸模糊。
為什么從來不提這些軍功?
記者扯著嗓子重復詢問數次,老人才聽懂了問題:“這種事情為什么要跟你們說啊,沒什么好說的。”
軍功赫赫之外,讓人意外的還有是老人的轉業選擇。
1954年,27歲的應隆滾退伍回鄉轉業,被安排到寧海縣水利局工作。然而,僅僅三個月之后,他就響應號召,回到越溪七市村做農村工作(村干部),一干30多年,直到退休。
在村里,他當過治安主任、生產隊長,但是沒拿過工資補貼,全靠自己賺工分養活一大家人。
“如果不回來,他的生活會好很多,工資也會高很多。”兒子應飛永說。
但,這就是應隆滾老人的選擇,不計個人得失,不為名利而活。
“回農村做貢獻,一樣。”老人說。
在應隆滾1954年填寫的轉業登記表上,有一欄是本人對回鄉轉業的態度和意見,上面清晰地寫著:服從組織分配,叫干啥就干啥!
從愿望,到行動,再到回味,始終如一。這是一位老黨員的初心。
“他是個很負責,對黨很忠誠的人”
說起對父親印象,除了低調,就是“單純,思想好”。
應飛永說:50年代,父親在村里管過食堂工作,有幾年糧食短缺,很多時候只能吃糠,米飯白粥難吃到。有人對父親說:你管食堂,可以私下悄悄帶點東西回家給孩子吃。但是父親從沒這么做過,他說,我的孩子需要,全村孩子也需要。
年輕時,應飛永對父親的一些做法并不理解,也有過抱怨。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應飛永結婚后,頭兩胎都是女兒。那時,農村講求傳宗接代,所以一直想再生一個兒子。但是,父親沒有同意,他還帶頭響應國家政策,硬是拉著應飛永去醫院做了結扎手術。
“我那么多戰友,有的老婆都沒娶就犧牲了,你有2個女兒了,知足了。”父親對他說。
對父親想法,應飛永開始并不理解,但是慢慢懂了。
聽黨話,跟黨走,服務人民,這是老黨員應隆滾的人生信條。
大約10年前,應飛永在寧海三林模架公司打工,父親和妻子留守在家。因為沒有勞力,家里6畝田只能荒著。
得知國家提倡不荒田,父親雖然已經80多歲,仍然自己下地干活,把田犁好后,再趕到縣城讓應飛永請假回家把田種好。
“我要在廠里打工啊,沒時間回去。”應飛永開始沒答應。
但是,最終拗不過“倔強”的父親,請了好幾天假,叫上多位親戚幫忙,把秧苗插好才回廠上班。
(老支書應可堯)
“他是個很負責,對黨很忠誠的人,做事很公道。”80多歲的老支書應可堯評價應隆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應可堯在村里當了近20年村支書,和應隆滾共事多年。他告訴記者,那時候,村里修水庫,造橋、辦林場,應隆滾總是沖在最前面。
“任務交給他,他總是愉快地完成,讓人很放心。”應可堯說,“人很低調,他不需要別人說他好,自己能做好就好。”
由于年事已高,記憶力下降、耳背等原因,應隆滾老人對自己的往事漸漸模糊。各位網友,如果您知悉相關情況或線索,請告訴我們,大家一起幫老英雄尋回遺失的記憶。
?
?
?
相關鏈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