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包養”試探社會能探出什么
“包養”一詞在我們的生活中極為敏感。無論是從道德還是從法律來說,都是我們無法承受的,盡管“包養”行為的確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大學生竟然發出“求包養帖”,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雖然她們一再解釋是試探社會,卻仍然無法使我們一笑了之,對于她們的“好奇心”,我們實在難以淡定。
大學生了解社會,觀察社會,都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他們以后還是要走向社會,但用“求包養”試探社會的方式來了解社會,卻是不足取的。現在有專家說,我們要包容大學生的好奇心,筆者以為,這話看似沒錯,但實際上是在縱容大學生。對于社會,我們如果懷著試探的心理走向社會,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多少人能夠試探社會?
可笑的是,發一個“求包養帖”,就覺得自己了解到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魚龍混雜,就得出結論大學女生尤其需要保護好自己,還振振有詞地說,“不要因為社會上的金錢誘惑而走向極端,從而開始墮落。”這是哪兒跟哪兒?這樣的結論,難道是發了“求包養帖”才會得出來的?據說,這幾個女大學生還要寫出調查報告,我不知道她們將如何寫這份調查報告?是在向公眾告白自己的親自經歷,還是杜撰出一篇“言情小說”?
一個人如果想要墮落,其實是很快的。女大學生能夠發出這么大膽的“求包養帖”,絕非是只想試探了解社會那么簡單,筆者以為,或許她們在心理上也正在認同“被包養”,這可能是墮落開始的跡象。這時候,學校的老師應該幫助她們,應該用事實來教導她們,要知道,現在不只是一個女大學生這么想,而是整個寢室6個女大學生這么想這么做。
社會不可能被女大學生“求包養”試探出什么,相反,她們卻很可能被社會上的壞人所利誘。試問,她們又如何經得起權勢和金錢的誘惑呢?打鐵先要自身硬,蒼蠅不盯無縫的蛋,自己已經有了“縫”,就別怪蒼蠅了。
筆者以為,用“包養”試探社會很危險,教師和家長都不該輕視這件事。(人民網王軍榮)
這種鬧劇其實是一面鏡子
子虛烏有的“求包養”驚掉了我們一身雞皮疙瘩。幸虧當事人及時澄清事實,原來是幾個女生“試探社會”的一種調查,而不是真的要去賣身。但這種玩笑似乎也開得太離譜了,對于這些大一的女生而言,社會經驗非常欠缺,若是某些“大叔”真的動了歪心,將“包養”弄假成真該咋辦?
作為剛上大一的女生,能有從實踐中找真知的理念,當然值得贊賞。但做社會調查要講方式方法,以假求“包養”的方式來獲取真知,乍一看,如同“舍身取義”般壯烈,但在網絡空間的傳播中,最吸引眾人圍觀的,恐怕還是集中在“求包養”的曖昧字眼上。特別對于年輕學生,他們更有模仿性,某些錯誤的引誘,可能會讓他們的價值觀從此偏離正軌,如此一來,就有違公序良俗了。
在走向社會前,提前了解社會、觀察社會,本無可厚非,但首先要有基本的誠信意識。如果動輒以“求包養”的虛假行為去“試探社會”,又能指望社會給予她們多少貨真價實的經驗回報呢?假如認為通過這種“試探社會”,就能了解到社會上形形色色、魚龍混雜的人,并以此為自己的經驗資本而自豪,恐怕這些大學生首先在認知上就出現了問題。
我們無意單單去譴責“求包養”的女生,這種鬧劇其實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社會喧嘩與浮躁的一面。悲哀之處在于,這一幕是在最應遵循道德與良知的校園上演,這無疑代表了一種底線失守。如此演繹下去,人們將不再把道德與誠信當一回事,而讓不擇手段成為生活中的常態選擇。長此以往,當這種處事原則潛移默化為社會倫理的一部分時,人們最終會喪失自己的價值判斷力。(長沙晚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