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因
源于“被動文化”泛濫
“主動啃老”增多,當然不是好事,但這種現象不能單純地責怪啃老族,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被動文化”泛濫。
所謂“被動文化”指的是,我們本來應該主動思想,主動運籌,主動做好的工作沒有主動起來,而是在“被動”中,如同蝸牛一樣緩慢移動,甚至應付了事。
比如,我們的勞動法落實問題。在報道中,我發現,主動啃老人中相當一部分是不愿意承受那種福利小、工資低、壓力大的工作,而這種不愿意接受并非他們多想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他們應該得到的沒得到,心理不平衡。這種現象的背后就是勞動法落實被動的問題,在勞動法落實上,我們許多執法部門是民不告,官不追究,官追究了也不落實,整個是被動執法,勞動法不發威,輿論再呼吁也沒用,勞動者永遠處于弱勢地位,當然不愿意工作了。
比如,我們的就業教育問題。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缺少非常實在的主動就業教育,尤其是大學,缺少針對學生個性的就業指導,就業規劃;缺少學生學到的真正有用的就業技能;缺少對學生正確就業意識的特色教育。現實中,一些大學的就業教育多是應景的、被動的,缺少主動的、個性的、實效的工作,這樣,就必然導致大學生畢業之后茫然不知所措,在碰撞中重新成長,有的則走入誤區,流入啃老隊伍中。
我認為,以上現象很多,已經形成了一種畸形的被動文化,“被動文化”泛濫已經是一種有目共睹的事實,在被動文化的大潮中,一些年輕人必然身不由己,這十分危險,這個危險將讓一個民族的勤奮力、吃苦力、創新力落伍。鏟除“被動文化”現象,是遏制“主動啃老”增多趨勢的關鍵。
殷建光
建議
立法之外的解決路徑
怎么解決啃老的社會問題,一些地方嘗試了立法的途徑,如2011年剛頒布的《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就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無業或者其他理由,騙取、克扣或者強行索取老年人的財物?!边@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立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給了父母拒絕孩子啃老一個依據,也為加強年輕人的生活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提供了一個素材、一個依據、一個契機。但是,效果如何,恐怕不是立法本身能夠解決的。
老年人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涉及復雜的血緣、情感等糾葛,不是簡單的經濟利益關系,這就決定了“法律難斷家務事”。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轉型導致社會情感撕裂,血緣無論如何都是情感最后的港灣;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老有所養”還不能完全指望社會?!梆B兒防老”即使只是一種虛幻的情感寄托,但老人也需要留下這最后一點希望。于此,老年人拿起法律武器捍衛權益的自信,是拳頭還未出手就先衰了三分。
實事求是地講,除了極少數家境優越或不思上進的“啃老族”外,大多數人的“啃老”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完全杜絕“啃老”行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對待啃老族,一味地指責、埋怨是沒用的。社會問題就需要從社會本身尋找原因,就需要社會采取措施來解決。加強對年輕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精神、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刻不容緩。但更緊迫的是,要確實保證就業公平,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郭文婧
-三言兩語
●不能責怪年輕人。我們現在辦的大學是越大越好,人招的越多越好。你看還有誰做產業工人?還有誰種田耕作?還有誰做服務員?
——劉志遠
●接受過大學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性情平和,實事求是,為何這些人不去主動調整心態,迎接挑戰呢?
——田連忠
●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沒有農民工好,吃苦耐勞的勞動者意識還沒有農民工實在。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胡月
●孩子吃一點苦就覺得心疼,工資低一點就無限牢騷。別忘了,這種重復性的吃苦、廉價性工作,也是在為未來積累資本。沒有這種基層的積累,怎么可以成就未來的輝煌呢?人生規劃太短視、太功利了。
——岳軍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不要把疼愛孩子變成了溺愛孩子,呼吁了幾十年,不但沒有改觀,反而有更嚴重的趨勢。
——范南媛
●學校的教育、家長的期待、孩子自己的追求,都是“高質的生活”,本身沒有錯,但卻將“高質的生活”與單純的“應試、升學”緊緊綁在了一起,生活壓力的現實、社會不公平的普遍存在、挫折難以避免等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課,卻忘記了。
——齊望
●提倡素質教育好多年了,但是多數地方是被動落實,很少有積極主動創新落實的,這種被動落實必然沒有創新,沒有效果,必然成為形式主義工程,最終讓學生的人格不能得到健康成長。
——牛津紅
?
?
相關鏈接:
不做“啃老族”,也不必成為“財迷哥”?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