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3月15日電(記者李琳海)近日,一則題為《西寧一健身房多名健身者洗澡后出現不適 事發原因正在調查》的報道引起體育健身愛好者的廣泛關注。網友直呼:“去健身,應該帶上防毒面具。”
14日,記者電話聯系到了其中一位“中槍者”,這位女士告訴記者,平時工作之余,她很喜歡健身,3月10日,在她健身完去健身房洗澡后,出現眼睛疼、頭暈和頭皮發麻的癥狀。當日,她就去了青海省交通醫院急診科病房內接受治療,目前,像她一樣因健身洗澡后出現身體不適在該醫院接受治療的共有7人。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身體原因也沒太注意,沒想到一起洗澡的健身者也出現了同樣癥狀,我們真是花錢健身買罪受,健身直接‘健’到了醫院。”該女士稱。
記者電話采訪這家位于西寧城西區力盟商業街的健身房負責人時,接線員以該健身中心負責人忙于接其他電話為由“委婉”拒絕了采訪。
如今,隨著大眾體育鍛煉意識不斷提高,“健康”消費觀念正在形成,健身消費進入“快速擴張期”。
一面是快速發展的市場,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健身消費市場在監管方面存在缺位,制約著體育健身市場的健康發展。體育健身場所在滿足群眾健身需求的同時,也存在著虛假宣傳、安全糾紛、消費風險、霸王條款等問題。
“健身卡的辦理就能反映出當前體育消費中消費者經常是較為弱勢的一方,”來自西寧的健身愛好者吳靜杰說,據了解,去年她在西寧某健身中心辦了張健身卡,后來因工作原因不能再去健身,當她要求健身中心退還健身卡中的余額時,卻被對方拒絕。
“如果要轉讓健身卡,要繳納相應的手續費且手續繁瑣,我們真是被健身中心‘套住了’,真是辦卡容易退卡難啊!”吳靜杰說。
記者了解到,在辦健身卡時,商家往往以“健身卡”的名義推出其產品,消費者也是難抵打折、低價等誘惑,而當消費者提出退卡時,商家會增設各種門檻,退還幾率很低。不退卡已是健身行業的潛規則,最終“受傷”的還是消費者。
如今,很多體育達人通過辦理會員卡等方式觀看籃球、足球等賽事,有網友吐槽稱:“付費看直播經常出現卡頓,交了錢還不能愉快地看球賽。其實,球迷想要的并不多,我們可以交錢,麻煩給我們好的觀賽體驗。”
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存在于體育消費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法律追責困難,對于侵權行為很難界定和取證。
青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授趙永魁說:“只有不斷加強我國體育健身消費市場執法監管機制建設,強化司法維權制度,才能使我國體育健身消費市場步入法制化、規范化、有序化的發展軌道。體育消費主體也應加強維權意識,助力體育市場凈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