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學大寨樣板”,到如今打造黨建綜合體
儋州石屋村:“老先進”煥發
石屋村以建設艱苦創業和中國村官精神體驗基地為特色,成為休閑旅游新亮點。 記者 袁琛 攝
“我嗓子都快說不出話來了,這幾天來學習參觀的人非常多,我每天介紹、講解的時間加起來有六七個小時。”趙苑兵是儋州市那大鎮石屋村導游,7月3日下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石屋村,一見面她就“訴苦”,但聽得出來,她的“苦”中透著驕傲——石屋村的基層黨建聲名遠揚,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
“廣東學大寨的樣板”
從儋州市城區駕車,沿北部灣大道向西行駛約2公里,拐進一條林蔭大道再走幾分鐘,你就會看到一個特別的村莊:迎面是一個低頭拱背、奮力前行的孺子牛石雕,村口掛著“中國村官精神館”大牌子,村里一排排的二層建筑,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氣息。
“很久以前,這一帶都是荒山野嶺,人們住在茅草屋里,因為渴望住上石頭砌的屋子,所以村名就叫石屋;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黨的領導下,這里的人民戰天斗地,艱苦奮斗,終于實現愿望,告別世世代代住的茅草屋。”趙苑兵說,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別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后,石屋大隊是海南農業戰線一面紅旗,曾被周恩來總理稱贊為“廣東學大寨的樣板”。
幾十年來,石屋人在石屋村原黨支部書記胡松帶領下,一把山刀一把鋤頭,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變山河”的氣慨,餐風露宿,開墾荒山,發展經濟。1959年至1972年,石屋人開發荒山117座,劈山取土填平礦坑148個,開墾山地約6000畝,挖掘102條排灌溝渠,把松濤水引上52個山頭,種植橡膠20萬株。他們創辦橡膠加工廠、糧食加工廠、農業機械廠、規模養豬場,組建拖拉機隊,建起村醫院、敬老院、村學校,實行公費醫療,小孩免費上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石屋村涌現出一大批萬元戶。村集體經濟也是從無到有,集體存款100萬元,集體儲存糧食100萬斤。”趙苑兵說,石屋村的發展變化讓人們看到了社會主義農村的光輝前景。
在石屋村,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這里村民住的房屋與當前海南大部分農民建的房屋不一樣,成排連片二層樓房,統一建筑風格。趙苑兵說,這些建筑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的,現在看來依然不落伍。
打造黨建綜合體
“我這個支書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個字:變!讓小村變美,讓鄉親們變富。——胡松”
石屋村胡松紀念館前右邊,有一塊巨石,上面寫著胡松說的一段話。而在紀念館左邊,有一面巨大的黨旗,上面有8個金黃大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石屋村老黨員李全成介紹,村原黨支部書記胡松是共產黨員的杰出代表,正是在他的帶領下,石屋村才從貧窮走向富裕。石屋人總結提煉出“信念堅定、艱苦創業、科學求實、敢于擔當、為民奉獻、清正廉清”24個字的胡松精神。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和支持下,石屋村黨支部以黨建為抓手,大力弘揚胡松精神,先后建成中國村官精神館綜合館、胡松紀念館、吳仁寶紀念館、海南十大最美村官館、中國村官精神藝術館、紅色民宿、田園休閑小站、人民公社食堂等,著力把石屋村打造成基層黨建示范村和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基地。
在石屋村,人們不僅可以詳細了解胡松的先進事跡,還可以看到新中國十大農村艱苦奮斗典型和新中國十大農村改革創新典型,了解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精神,看到新中國農村變化的新貌。
據了解,石屋村的中國村官精神館2016年建成對外開放以來,已經接待約10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胡松精神得到廣泛認可,石屋基層黨建成為儋州的一張名片。
石屋村黨支部書記范國文說,石屋村正按照打造基層黨員干部“精神高地”的目標,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村官精神內涵,還將籌建中國村官精神館第一書記館、中國農村博物館石屋主題館,同時,在石屋籌建儋州市委黨校(胡松干部學院),建設千畝生態農業大觀園,創建黨建主題長廊,使石屋成為集黨員教育培訓、生態農業產業、旅游觀光農業為一體的黨建綜合體。
建設美麗鄉村
走進石屋村,這里不僅到處有鮮明的黨建元素,還有現代新農村氣息,有便民服務大廳、石屋金融服務站、游客服務中心、黨建互聯網、新時代瓊崖理論傳習所等。在游客服務心,海南日報記者還發現,免費WIFI已經覆蓋石屋村。
近年來,石屋村立足特色優勢資源,因地制宜,打響農耕、旅游、特色農產品和歷史文化等品牌,以整治鄉村環境衛生為切入點、全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著眼全域旅游,打造“紅色石屋、人文石屋、生態石屋、宜居石屋、觀光石屋”。2016年11月20日,海南全省第一批40個美麗鄉村名單,石屋村獲評為三星級美麗鄉村;2017年1月,國家住建部公布全國14個第一批綠色村莊名單,石屋村入選。
石屋村特色鮮明,知名度不斷擴大,成為儋州鄉村休閑旅游重要一站。在村口宣傳欄,有石屋村鄉村旅游導覽圖,繪有多條旅游線路,主要游覽點有中國村官精神館、胡松紀念館、中國農村博物館、中國村官精神藝術館、云聚閣咖啡館、圖騰柱等,外地游客來儋州,石屋村成為必到景點之一。
那大鎮鄉村振興工作隊副隊長毛湘峰,兼任石屋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他說,鄉村振興關鍵是發展新產業,能夠帶動村民持續增收,今年3月,工作隊積極協助鎮政府、村委會與海南島上農業集團溝通,成功引入“稻蝦共育”項目,建成的150畝種植養殖基地已經開始收獲。
在“稻蝦共育”項目基地,海南日報記者看到,水田中間種植的水稻正在收割,周邊養殖的小龍蝦即將上市。正在幫著收割水稻的村民徐月娥說,每畝田每年租金1000元,她家有4畝田被租,每年租金收入4000元,另外,她幫公司干活,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范國文說,在產業發展上,石屋村除依托黨建綜合體挖掘鄉村旅游潛力外,未來將重點發展特色綠色產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走生態休閑農業新路,種植蜜柚1000畝,打造“胡松牌”蜜柚產業;種植玫瑰等花卉產業300畝,發展美麗產業;種植有機蔬菜300畝,培育有機蔬菜品牌;復興傳統手工藝食品,培育“石屋擂茶”等品牌,以“互聯網+農業”模式構建現代新型營銷體系,早日把石屋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麗鄉村。
記者手記
石屋村還大有潛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石屋村的變化稱得上翻天覆地,在儋州乃至在海南,石屋村都是一個名片。記者三次到石屋村采訪,有個感覺越來越強烈:石屋村還大有潛力。
記者采訪時,石屋人介紹村莊的變化,先是一臉自豪,說起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的這段發展歷史,個個津津樂道,如數家珍,為先輩們戰天斗地的豪情、改變山河的成就感到驕傲。然而,說到今天的發展現狀,不少人心存遺憾,覺得變化不大,特別是經濟發展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石屋人是清醒的,記者要給他們點贊。石屋村沒有在改革開放中脫穎而出,他們知道,是思想解放不夠,沒有學會在市場經濟的浪頭游泳。每年有兩萬多人次來參觀學習,石屋人沒有抓住機會創造出經濟效益。
石屋人有緊迫感。老黨員李全成說,石屋必須加快發展,必須發揚“信念堅定、艱苦創業、科學求實、敢于擔當、為民奉獻、清正廉清”的胡松精神,必須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大膽發展產業。
石屋村基礎條件比較好,基層黨建工作有特色,一旦學會在市場經濟里暢游,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走上紅色生態休閑農業發展之路,經濟社會發展有望再一次脫穎而出。
?
?
?
相關鏈接:
黨建引領夜市發展 海口海墾花園夜市將建非公黨群活動中心
葛洲壩海口公司:強黨建攻堅克難 促發展勇于擔當
黨旗飄揚 椰城更美——海口市基層黨建工作綜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