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果
京果是許多海南家庭過年時,招待親朋好友的可口小吃。記者近日在海口博愛南路、西門市場等地看到,許多店鋪都在出售甜、咸兩種口味的京果,有些店鋪每天能賣上幾百斤。資料記載,清朝時期,一些需要進貢給皇族的地方果品在當地就稱為京果,而隨著時代變遷,現代通常專指糯米炸制的形似花生的糖果點心。
在我國許多地區,京果是傳統的春節待客茶點美食。京果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面粉和糖,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面粉加水攪拌成團,然后將面團搟成面皮。將面皮切成一個個5厘米左右長度的小段,然后挨個放進油鍋里炸。等面團浮起時,開小火,繼續炸,用濾勺不斷推動,炸到面段金黃即可撈起。
信封餅
磨米漿、攤面、用鏟子將面餅折成信封狀,一個薄薄的清脆香甜的“信封餅”就出爐了。
信封餅是文昌市會文鎮有名的小吃,原料由椰奶、芝麻、白糖、雞蛋、糯米制成。信封餅形如一封家書,寄托親情寓意團圓,已經成為許多海南人家“做年”(過年)必備的糕點年貨。其制作方法是:用老椰子肉磨成椰奶,再將浸泡8小時的糯米磨成漿,陸續加入雞蛋、白糖、芝麻等材料。然后,將米漿鋪在燒燙的模具上燒烤。趁著模具里攤好的薄餅尚未變硬時,將薄餅折成精致的信封狀。一個個美味的信封餅后面承載的,不僅有傳統糕點的熟悉味道,還有華僑對家鄉眷戀和思念之情。
據介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勤勞的文昌會文人跨過波濤洶涌的大海,赴南洋討生活,海峽的隔閡讓親情只能靠一封封家書維系。但在那個交通并不發達的年代,加之戰火燒遍神州大地,即便能從書信中獲悉家中的情況,也要等上數月。思鄉心切的華僑們便將簡單的椰香薄餅,制作成信封的形狀,以寄托鄉愁。海南解放后,華僑回鄉,也將這蘊含濃濃鄉情的小吃帶回了家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