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出泡沫
要真正探究中央政府重拳整治高爾夫行業的意圖,還得從高爾夫在中國的30年“妖魔化”之路說起。
“必須承認,在高爾夫發展的這30年里,確實也經歷了無序發展的階段。”崔志強說。
崔志強,原中高協秘書長,經歷過中國高爾夫從引進到飛速發展再到如今的困局,在提到與中國高爾夫有關的政策時,他將其分成了三個時期:開放、限制和關閉。
高爾夫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配套產物——為了吸引外商。那時的高爾夫,就像當時建造的五星級酒店、國際機場一樣,其實就不是給大眾準備的。漸漸地,高端、奢華、上流社會等詞匯就成了高爾夫的標簽。
而隨著一些高級官員開始打高爾夫,1995年前后,社會上開始出現了另一種聲音,認為,高爾夫球場已演變成政府官員和商人之間權錢交易的渾濁場所。
在崔志強看來,這段時間國家政策方面已經開始限制高爾夫的發展了。
其實,自1993年開始,國家就隔三岔五出臺各種相關的政策法規,限制高爾夫球場的建設,且力度在逐年加大。
至于“關閉”,則源于2004年出臺的暫停新建高爾夫球場的政策。
十年之后,2014年國家對高爾夫球場的整頓被崔志強認為是為高爾夫行業擠出泡沫的一個大動作。
盡管這次整治被媒體冠以反腐的名義,但在崔志強看來,這次整頓也是本屆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一個措施之一。
有業內人士指出,本輪高爾夫球場整飭工作由中央最高層力推,這也意味著中國高爾夫球場將迎來命運的節點,地方違建與國家政策長達10年之久的博弈也許宣告結束。
從1993年頒布第一道禁令,至今已先后有11道禁令出臺,但我國的高爾夫球場依然野蠻生長。
“雖然規格越來越高,但中央的禁令方向還不是很清晰。”中國政法大學高爾夫規則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守仁說,“沒有一項制度來明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的界限。”
因此,盡管禁令的規格越來越高,但崔志強認為國家的公信力還是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國家沒有明確的規定,再加上高爾夫行業屬于多部門管理,國家旅游局,體育局,國土資源部、發改委等等,政出多門,往往到執行時就打了折扣。”劉守仁說。
而在崔志強看來,2014年對高爾夫的整治無論是對行業本身還是對產業、服務和投資來看,都是一次利好的信號。“這其實也是對新建球場的保護措施。”
直至目前,在2004年高爾夫球場的大限到來之后,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官方統計數據來說明現在高爾夫球場的現狀。
劉守仁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除了曾經在國土資源部登記在案的10家高爾夫球場之外,從嚴格意義上說,其余的都不屬于國家所規定的合規的球場。
這意味著,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到這些球場身上。
而這并非危言聳聽,在剛剛過去的半年,高爾夫球場的關閉潮在北京、廣東、山東等地輪番上演,一場清理整頓高爾夫球場的大幕,在全國迅速拉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