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的利益
根據朝向集團發布的《中國高爾夫行業報告》顯示,全國高爾夫球場數量由2004年的178家增長至2013年的521家,我國高爾夫人口已突破百萬,核心人口也從30萬發展到40多萬。
在數字飆升的背后,崔志強認為這和以往以GDP考核干部的政績觀不無關系。
“在可持續發展提出之前,我們政府考核干部是以GDP為硬指標,而高爾夫球場的建設恰恰符合了大宗土地開發、投資等條件,因此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極大歡迎。”崔志強說,“也就是說,是政績觀的影響。”
這種說法得到劉守仁的認同。“地方政府明知道違規,但因為建一個高爾夫球場能帶來稅收、就業等方面的實惠,所以也就批準了。”
其實近年來來自政府層面的禁令,雖然主要圍繞球場的用地問題,然而,禁令的輻射范圍卻影射到了整個高爾夫行業。
除了球場整頓升級之外,2014年5月中旬,北京地區高爾夫球場被納入特殊用水行業,水費每噸由4元提高到160元。這讓行業內叫苦不迭。
而高爾夫項目企業所得稅的稅率達到25%,遠高于一般體育項目的稅率。
行業數據顯示,一座18洞高爾夫球場的投資成本在1.5億元左右,每年的維護成本約為3000萬元。
此外,新一屆中央政府推行的“八項規定”,對國企和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規范,直接導致了球場生意直線下降。
“現在最好的時候,只有原來的40%。”北京一家高爾夫俱樂部高層對媒體表示,“現在算得上是最難的時候。”
“就現在的狀況,這個數字對任何一家球場來說無異于天方夜譚。”有球場經理表示,“如果將高爾夫捆綁搞房地產,不僅可以作為球場經營的利益平衡點甚至是利潤增長點。”
以昆明市區某高爾夫項目為例,該項目總用地3000多畝,其中1000畝用來建造別墅,按兩萬元每平方米計算,一幢300平方米的別墅可以賣到600萬元,而按照0.3的容積率計算,1000畝土地可以建300幢別墅。這樣算下來,18億元資金就可以輕松收入囊中。
劉守仁每次到球場調研都會遇到球場老板和他哭窮,但心直口快的劉守仁每次也和那些老板反算一筆賬,“和房地產的合作以及會員卡的發放讓你們的資金基本已經回籠了”,每次話題至此,大家都不說話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房地產和高爾夫球場在過去十幾年中迅速增長,二者密切的關系,讓來自國家層面的“規范”屢屢未彰。“這與地方政府的政績掛鉤,因此,地方政府就是現如今高爾夫球場以各種非高爾夫名義出現的保護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