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1月10日電?題:貴州“極貧鄉”:通上“小康電” 迎來新機遇
新華社記者 肖艷
“木電桿已經成為歷史了!”看著電網改造工作人員穿梭在村子里查線路、驗電表,忙得熱火朝天,貴州省盤州市保基苗族彝族鄉陸家寨村村民陸躍飛說道。
保基鄉是貴州省確定的20個極貧鄉鎮之一,以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總人口80%,是一個純農業鄉。
盡管長期貧窮落后,但保基鄉卻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古榕樹群、深424米的天然豎洞白雨洞、格所河大峽谷梯級伏流瀑布、千畝楓葉林……豐富的“山水名片”,讓村民們一直有吃上“旅游飯”的夢想。
在陸家寨,50多棵600年以上的古榕樹群的天然優勢和少數民族特色,使這里成為當地重點打造的旅游景點。溪水潺潺、青山連碧,村民們守護的青山綠水和傳承的民族文化吸引越來越多外來客走進村子。
村民們要吃“旅游飯”,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電力問題。上世紀90年代,陸家寨通過土地入股、自籌等方式通上電,但當時的電網以木電桿為主,導線細,配電網薄弱、容量偏小、電壓低,電力供應已經無法滿足當地的發展。
為助力保基鄉以旅游促脫貧,實現全域旅游發展藍圖,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六盤水盤州供電局今年在保基鄉總投資2900多萬元,實施電網建設精準扶貧,為當地新建、改造10千伏架空線約60千米,新建、更換配電變壓器39臺,新建、改造低壓臺區95個、低壓線路120余千米、下戶線50千米。
項目基本實現中壓配網主干線進村及村村通動力電,滿足全鄉1.5萬余人生產和生活及企業用電。
今年42歲的陸家寨溝邊組村民潘石云,看到村里旅游發展的勢頭,利用自然優勢,在自家屋后崖壁處修建了一處日常休閑的山洞,并將電、水接入山洞中。為了保障用電安全,供電所的工作人員會定期來檢查。
“布依族銅鼓舞、苗族蘆笙舞、彝族海馬舞、土司府舊址、千畝原始森林、落水洞一線天……電力得到保障,我們這肯定能吸引更多遠方客人的到來。”潘石云說。
?
相關鏈接:
貴州百名繡娘展示“千種繡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